垂拱而治
拼音
chuí gǒng ér zh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chuí的字 拼音为gǒng的字 拼音为ér的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chui的字 拼音为gong的字 拼音为er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详细解释
- 【解释】: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 【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按字解释
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事务。
而:连词,这里表示承接关系。
治:社会治理有序。
词典解释
垂拱而治-中華語文大辭典垂拱而治垂拱而治ㄔㄨㄟˊ ㄍㄨㄥˇ ㄦˊ ㄓˋchuíɡǒnɡ’érzhì原指天子垂衣拱手,不親理事務,即能使天下大治。後多用以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垂拱而治-典故小词典垂拱:垂衣、拱手。不做别的事便使天下太平。
〔出典〕《书· 武成》:“惇信明义, 崇德报功, 垂拱而天下治。”(惇信:重视信用。明义: 伸张正义。崇德: 尊重有德之人。报功: 奖赏有功之人。)
〔用例一〕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雍容垂拱, 永保万年。”
〔用例二〕《周书·苏绰传》:“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 还淳反素, 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 莫不由此。”
出处
《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引证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今群公卿士股肱之辅,四方征镇宣力之佐,皆积德累功,忠勤帝室;庶凭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保乂国家,俾朕蒙𬮴,垂拱而治。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明-宋濂、王袆等--《元史·卷二一·成宗本纪》: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
现代-林语堂--《武则天传》:翌年正月一日,太后改元“垂拱”,无异宣示即使皇帝虽在,她也仍要垂拱而治。
宋-张方平--《上疏一道》:人君逸于任,使垂拱而治,三公论政,九卿分职,群有司各事其事,故端本而影直,振领而襟整,众务百职,各安其局。
金-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其一天子之职在择相,相得人则垂拱而治可也。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苏绰传》: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南北朝-苏绰--《奏行六条诏书》:三者既备,则王道成矣。此之谓教也。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故事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今群公卿士股肱之辅,四方征镇宣力之佐,皆积德累功,忠勤帝室;庶凭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保乂国家,俾朕蒙𬮴,垂拱而治。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明-宋濂、王袆等--《元史·卷二一·成宗本纪》: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
现代-林语堂--《武则天传》:翌年正月一日,太后改元“垂拱”,无异宣示即使皇帝虽在,她也仍要垂拱而治。
宋-张方平--《上疏一道》:人君逸于任,使垂拱而治,三公论政,九卿分职,群有司各事其事,故端本而影直,振领而襟整,众务百职,各安其局。
金-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其一天子之职在择相,相得人则垂拱而治可也。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苏绰传》: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南北朝-苏绰--《奏行六条诏书》:三者既备,则王道成矣。此之谓教也。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造句
chuí gǒng ér zhì
1、道家的主张很好,但垂拱而治的国家从来就没有。
2、儒家主张推行“仁”政,垂拱而治。
3、——现在手头没人,自然只能继续这样凡事亲躬下去,垂拱而治那也是需要有“物质”。
4、幸耐晋王之力,得以垂拱而治,君临天下。
5、我是垂拱而治,过一过手转上去,公事只准不驳,岂不是大家都痛快?
6、更何况李林甫以宰相之位治天下,不同于皇上那样尊贵,自然要以恩威并用,垂拱而治。
接龙
治标不治本 本末倒置 置之死地而后生 生财有道 道貌岸然 然荻读书 书不尽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chuí gǒng ér zhì
1、[拱手垂裳]gǒng shǒu chuí shang
双手合抱胸前,衣裳下垂,端坐不动。形容无为而治,安坐江山。
2、[高居深拱]gāo jū shēn gǒng
指高居帝位,垂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