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
拼音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sǐ的字 拼音为dì的字 拼音为ér的字 拼音为hòu的字 拼音为shēng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si的字 拼音为di的字 拼音为er的字 拼音为hou的字 拼音为sheng的字基础解释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详细解释
- 【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 【出自】:《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按字解释
置:放
之:助词。
死地:绝境。
而:连词。连接同类的词或句子。
后:跟“前”相对。指时间,较晚的,未到的。
生:生存,引申为取胜。
词典解释
置之死地而后生-汉语大词典置之死地而后生谓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奋勇战斗,取胜得生。语本《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北史·僭伪附庸传·刘武》:“军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黄河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置之死地而后生
【拼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解释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出处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示例
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等死耳,不如速发难。 ★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
近义词
背水一战
反义词
语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或决策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
出处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引证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僭伪附庸传·刘武》:军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黄河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宋-杨亿--《议灵州事宜状》:古称归师不可遏,又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当此之时,人百其勇,临难思免,其锋莫当。
现代-陈明韬-六-《卧虎令传奇》:如今见郡兵不敢援救,没有了希望,必然出死力拼杀。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春秋-孙武--《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明-毕自严--《答李河岑》:韩淮阴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马多则思奔,易败之道也。
清-黄世仲-三五回-《洪秀全演义》:温大贺传令军士道:“置之死地而后生,成败在此一举。某愿与诸军士同生死,断不负诸兄弟也!”
清-李渔--《十二楼·鹤归楼·四》:(段玉初道)不若寻些事故,与他争闹一场,假做无情,悻悻而别,他自然冷了念头,不想从前的好处, 那些要凉日子就容易过了。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顿挫他的去处,正为要全活他。
故事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僭伪附庸传·刘武》:军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黄河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宋-杨亿--《议灵州事宜状》:古称归师不可遏,又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当此之时,人百其勇,临难思免,其锋莫当。
现代-陈明韬-六-《卧虎令传奇》:如今见郡兵不敢援救,没有了希望,必然出死力拼杀。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春秋-孙武--《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明-毕自严--《答李河岑》:韩淮阴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马多则思奔,易败之道也。
清-黄世仲-三五回-《洪秀全演义》:温大贺传令军士道:“置之死地而后生,成败在此一举。某愿与诸军士同生死,断不负诸兄弟也!”
清-李渔--《十二楼·鹤归楼·四》:(段玉初道)不若寻些事故,与他争闹一场,假做无情,悻悻而别,他自然冷了念头,不想从前的好处, 那些要凉日子就容易过了。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顿挫他的去处,正为要全活他。
造句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1、落后两球的险恶形势,反而激发起队员们的斗志,他们的补时阶段连进三球,反败为胜,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接龙
生财有道 道貌岸然 然荻读书 书不尽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1、[生死存亡]shēng sǐ cún wáng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