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拼音
zhī笔顺
丶 ㇇ ㇏点居中,横画不宜太长,捺画较平,舒展。捺画起笔与横画的距离不能太开。
同音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详细解释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的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动〉
〈代〉
〈助〉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之-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192.【之】
一動詞。到〔某地〕去。孟子梁惠王上:“牛何之?”戰國策齊策四:“驅而之薛。”又趙策三:“齊閔王將之魯。又楚策四:“莊辛去之趙。”
注意:上古漢語有“去之”的說法,但“去”字只表示離開某地,“之”字方是表示到某地去。“莊辛去之趙,”是說莊辛離開了楚國而到趙國去。
二指示代詞。此,這。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莊子逍遙遊:“之二蟲又何知?”
三人稱代詞。他,她,它(
又指復數)。用作賓語。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又:“以羊易之。”論語爲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四介詞。的。孟子梁惠王上:“王道之始也。”
之² zhī
书代
①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②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③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ī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3、[必经之路]bì jīng zhī lù
经: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亦作“必由之路”。
4、[之前]zhī qián
多指时间,少指处所。
5、[之中]zhī zhōng
暂无解释。
6、[之外]zhī wai
之外:zhi(平声)wai(去声):1、指包含原有的基础上,另外的东西,例如:除此之外。2、之无法接触无法到达的距离、程度等,例如:千里之外。
7、[之上]zhī shàng
之上,低调而沉默的女性作家,先后创作了《家有诡女》,《刺红》,《请你给我一点温暖》,《众里寻她千》,《芳菲不再》,《蓝莲》等风格独特的小说,凭借第一部悬疑小说进入了2009年网络作家风云榜。
8、[加之]jiā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天气闷热,~窗外车声不断,简直无法休息。
9、[反之]fǎn zhī
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就会遭受挫折。
10、[次之]cì zhī
列或占第二位。
11、[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12、[之江]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 浙江 及今 钱塘江 下游 闻家堰 至 闸口 一段即有此称。
13、[谢之]xiè zhī
谢之 谢谢了 感谢对方答谢对方(在对方知道的情况下对对方的感谢或在某个事情某个状况的发生后感谢对方)。
14、[之官]zhī guān
上任;前往任所。
15、[之箇]zhī gè
则个。助词。略近于“着”、“者”。
16、[劳之]láo zhī
慰问他们。
17、[之内]zhī nèi
【词目】之内【读音】zhī nèi【释义】一定的范围以内。【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隋书·炀帝纪上》:“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18、[之适]zhī shì
前往;往来。
19、[之罘]zhī fú
山名。也作 芝罘,在今 山东 烟台市 北。《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登 之罘 刻石。”宋 苏轼《虔州八境图》诗之七:“相见 之罘 观海市,絳宫明灭是 蓬莱。”后亦指 秦始皇 所立的 之罘 刻石。明 何景明《观石鼓歌》:“《之罘》《诅楚》几埋没,此石照耀垂千春。”
20、[之于]zhī yú
对于。
21、[谓之]wèi zhī
称这是。
22、[之个]zhī gè
则个。
23、[所之]suǒ zhī
所去的地方。
24、[已之]yǐ zhī
引申为罢免。
25、[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谓一卦变为另一卦。
26、[顷之]qǐng zhī
《史记·田单列传》
27、[之者]zhī zhě
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28、[向之]xiàng zhī
过去的。
29、[譬之]pì zhī
谓把它比方作。
30、[之流]zhī liú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31、[朝之]cháo zhī
古代名刀。
32、[则之]zé zhī
则:准则,法则。之:代词,这、那。以这为准则。
33、[假之]jiǎ zhī
假若。
34、[等之]děng zhī
同等;等同于。汉 王充《论衡·幸偶》:“等之金也,或为剑戟,或为锋銛。同之木也,或梁於宫,或柱於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清 叶廷琯《吹网录·陈夫人年谱》:“后行聘时,柳姬 欲 瞿 回礼与正室 陈夫人 同,而 瞿 等之孺飴之生母。”
35、[之如]zhī rú
前往。
36、[要之]yào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要而言之;总之。
37、[之而]zhī ér
须毛。
38、[卒之]zú zhī
粤语口头禅,读(zed,阴入声)枝(ji,阴平声)。
39、[介之推]jiè zhī tuī
1.亦称“介子推”。春秋 晋 人。从 晋 公子 重耳(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文公 还国为君,赏从亡者,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 绵山 而终。《庄子·盗跖》:“介子推 至忠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 赏从亡者,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明 胡侍《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 姓 王,名 光。”明 张萱《疑耀》卷二:“介之推、烛之武,介 与 烛 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贤者,为国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异於众耳。”亦省称“介推”。汉 王符《潜夫论·遏利》:“白驹、介推 遯逃於山谷。”唐 李涉《长安闷作》诗:“每日除书空满纸,不曾闻有 介推 名。”郁达夫《初秋杂感》诗之二:“介推 辞禄人争说,韩信 称王事岂真?” 2.春秋 时人。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介推》:“《说苑》,介子推 十五为 荆 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 介子推 也。”
40、[味之素]wèi zhī sù
即味精。一种调味品。端木蕻良《被撞破了的脸孔》:“喂,再来一瓶味之素吧,一个揖作到底,我半年未吃味之素了。”参见“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