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漏吞舟
拼音
wǎng lòu tūn zhōu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wǎng的字 拼音为lòu的字 拼音为tūn的字 拼音为zhōu的字 拼音为wang的字 拼音为lou的字 拼音为tun的字 拼音为zhou的字基础解释
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详细解释
- 【解释】: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 【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按字解释
网:渔网,比喻法网。
漏:漏掉。
吞舟:吞舟之鱼,借指巨奸大恶。
词典解释
网漏吞舟-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網漏吞舟
网漏吞舟-中华成语大词典网漏吞舟
【拼音】:wǎng lòu tūn zhōu
解释
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示例
今外则~,内则桃僵李代。 ★明·刘若愚《自序》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法律等
英文
(of laws) too mild (to punish criminals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引证
晋-傅玄--《傅子·通志篇》:虽网漏吞舟,而百姓安之者,能通天下之志,得其略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王(导)问顾(和)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
宋-陆游--《贺谢枢密启》:网漏吞舟,示太平之宽大;云兴肤寸,泽庶物之焦枯。
唐-魏元忠--《上高宗封事》:败军之后,又不能转祸为福,因事立功,遂乃弃甲丧师,脱身而走,幸逢宽政,罪止削除,国家网漏吞舟,何以过此?
明-刘若愚--《〈酌中志〉自序》:今外则网漏吞舟,内则桃僵李代。
汉-桓宽--《盐铁论·论菑》:网漏吞舟之鱼,而刑审于绳墨之外。
明-薛三才--《覆议蓟镇事宜疏》:然禁令非不严,纠举非不密,而此辈贪冒不止者,何也?凡工于渔猎者,必巧于弥缝,当事者第见其才能捷给,更为延誉,则漏网于吞舟而人皆有幸心矣。
故事
晋-傅玄--《傅子·通志篇》:虽网漏吞舟,而百姓安之者,能通天下之志,得其略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王(导)问顾(和)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
宋-陆游--《贺谢枢密启》:网漏吞舟,示太平之宽大;云兴肤寸,泽庶物之焦枯。
唐-魏元忠--《上高宗封事》:败军之后,又不能转祸为福,因事立功,遂乃弃甲丧师,脱身而走,幸逢宽政,罪止削除,国家网漏吞舟,何以过此?
明-刘若愚--《〈酌中志〉自序》:今外则网漏吞舟,内则桃僵李代。
汉-桓宽--《盐铁论·论菑》:网漏吞舟之鱼,而刑审于绳墨之外。
明-薛三才--《覆议蓟镇事宜疏》:然禁令非不严,纠举非不密,而此辈贪冒不止者,何也?凡工于渔猎者,必巧于弥缝,当事者第见其才能捷给,更为延誉,则漏网于吞舟而人皆有幸心矣。
造句
wǎng lòu tūn zhōu
1、对流氓犯罪分子如果不坚决镇压,人民就会指责我们网漏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