睟面盎背
拼音
suì miàn àng bèi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uì的字 拼音为miàn的字 拼音为àng的字 拼音为bèi的字 拼音为sui的字 拼音为mian的字 拼音为ang的字 拼音为bei的字基础解释
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详细解释
- 【解释】: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
- 【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示例】:~,阳发其华,归根复命,阴结其根也。
◎宋·袁甫《马实夫君子堂记》
按字解释
睟:润泽的样子。
面:脸;头的前部。
盎:显现;洋溢。
背:脊背。
词典解释
睟面盎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睟面盎背ㄙㄨㄟˋ ㄇㄧㄢˋ ㄤˋ ㄅㄟˋsuì miàn àng bèi君子內在的道德的光彩,自然流露在面上與背部。語本《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後用以形容有道德修養者的儀態。宋.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研窮義理之精微,辯析古今之同異,原心於秒忽,較禮於分寸,以積累為功,以涵養為正,睟面盎背,則亮於諸儒誠有愧焉。」
睟面盎背-中华成语大词典睟面盎背
【拼音】:suì miàn àng bèi
解释
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
出处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示例
~,阳发其华,归根复命,阴结其根也。 ★宋·袁甫《马实夫君子堂记》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道德修养到家
出处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引证
宋-袁甫--《马实夫君子堂记》:睟面盎背,阳发其华,归根复命,阴结其根也。
南宋-朱熹--《答陈同甫》:寄来纸却为写《张公集句坐右铭》去,或恐万一有助于积累涵养,睟面盎背之功耳。
宋-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
宋-陈亮--《陈亮集·二〇·又甲辰秋书》:研穷义理之精微,辩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啐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一九·老人星赞》:老人来自遥天,衣裳却是别调。皤然啐面,盎于背,貌古年高德劭。
明-李东阳--《李东阳集·文前稿·一八·原寿》:夫苟植德,则啐面盎背,身安而气和。其所酝酿培植,自有不可已者。殖私稔恶者反是,此天下之通理也。
南宋-佚名-一二六-《朱子语类》:禅僧自云有所得,而作事不相应,观他,又安有啐面盎背气象!
故事
宋-袁甫--《马实夫君子堂记》:睟面盎背,阳发其华,归根复命,阴结其根也。
南宋-朱熹--《答陈同甫》:寄来纸却为写《张公集句坐右铭》去,或恐万一有助于积累涵养,睟面盎背之功耳。
宋-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
宋-陈亮--《陈亮集·二〇·又甲辰秋书》:研穷义理之精微,辩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啐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一九·老人星赞》:老人来自遥天,衣裳却是别调。皤然啐面,盎于背,貌古年高德劭。
明-李东阳--《李东阳集·文前稿·一八·原寿》:夫苟植德,则啐面盎背,身安而气和。其所酝酿培植,自有不可已者。殖私稔恶者反是,此天下之通理也。
南宋-佚名-一二六-《朱子语类》:禅僧自云有所得,而作事不相应,观他,又安有啐面盎背气象!
造句
suì miàn àng bèi
1、睟面盎背,阳发其华,归根复命,阴结其根也。 ◎宋·袁甫《马实夫君子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