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
拼音
zhōu笔顺
丶 丿 丶 丨 丶 丨三点居中部,三个竖向笔画排布均匀,中竖短右竖长。
同音字
拼音为zhōu的字 拼音为zhou的字基础解释
1.旧时行政区划单位。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样的名称,如杭州、苏州。 2.指少数民族的自治州。在省或自治区之下,县之上。详细解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同本义。后作“洲”
水中可居曰州。——《说文》
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诗·周南·关雎》。毛本作“洲”。
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 历代多有兴废。 民国废州。 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说文》。按,即 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舜分青为营州,分冀为幽州,并州,即虞书十二州也。禹平水土,还为九州。
跨州连郡。——《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越中数州。——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虚吏白州。——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守州城者。——《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州同(知州的辅佐官);杭州;苏州;柳州;州序(州学,州校);州城(旧时州署所在城邑);州道(州涂。绕城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少数民族介乎自治区和自治县之间的区划名。
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中国古代户籍编制单位
州,国也。——《广雅》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五党为州。——《周礼·大司徒》。注:“二千五百家。”
晋于是乎作州兵。——《左传·僖公十五年》
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郑注:“万二千五百家为州。”
州十有二师焉。——《书大传》。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
里十为州。又,术十为州。——《管子·度地》
又如:州乡(泛指乡里);州壤(州里,乡里);州巷(乡里)
周代国名
姜姓。故域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
偃姓。故域在今湖北省监利县
姓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州-中華語文大辭典州州ㄓㄡzhōu1.古時行政區域的名稱。有些名稱作為地名保存至今。[例]幽〜∣徽〜∣蘇〜∣杭〜。2.指某些國家如同省級行政區域的名稱。如美國的紐約州、密西根州等。3.★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行政區域的名稱。在省或自治區與自治縣之間。[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延邊朝鮮族自治〜。4.姓。
州-辞源3【州】6画 3200·0 zhōu ㄓㄡ 職流切,平,尤韻,照 三。幽部。㊀水中高出水面的土地。説文:“水中可居曰州。…… 詩曰:‘在河之州。’”今 詩 周南 關雎作“洲”。漢書 地理志下:“自 合浦 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㊁ 周代民户編制,五黨爲州,每州兩千五百家。見 周禮 地官 大司徒“五黨爲州”疏。㊂地方行政單位。宋分境内爲諸府、州、軍、監,上屬各路,下轄諸縣。元 明 清皆有州,分直隸州與散州兩類。㊃聚集。國語 齊:“令夫士羣萃而州處。”㊄國名。1. 西周封國。在今 山東 安丘市東北。姜姓,春秋時爲 杞所滅。春秋 桓五年:“冬,州公如 曹。”左傳作“淳于公如 曹”,注:“淳于,州國所都,城陽 淳于縣也。”2. 春秋國名。在今 湖北 洪湖市東北。姬姓,後滅於 楚。左傳 桓十一年:“鄖人軍於 蒲騷,將與 隨 絞 州 蓼伐 楚師。”史記 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 州于 秦以平。”㊅ 春秋 周邑。後屬 鄭。左傳 隱十一年:“王取 鄔 劉 蔿 邘之田于 鄭,而與 鄭人 蘇忿生之田:溫 原 絺 樊 隰郕 欑茅 向 盟 州……”注:“今 州縣。”又 昭三年:“初,州縣,欒豹之邑也。”故地在今 河南 溫縣東北 武德鎮。㊆姓。晉有 州綽。見 元和姓纂五 尤引 風俗通。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ōu
1、[神州]shén zhōu
战国时人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来用“神州”做中国的代称。
2、[州县]zhōu xiàn
1.州与县的合称。 2.指州县官。
3、[杭州]háng zhōu
中国东部浙江省濒杭州湾的港市,浙江省省会,中国六大古都之名,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区。
4、[州长]zhōu zhǎng
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如殖民地、州或省)的统治者、行政首脑或名义上的领袖而被选举或被任命的官员--亦称总督、省长。
5、[九州四海]jiǔ zhōu sì hǎi
犹言天下。泛指全 中国。唐 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無事,萬歲千秋樂未央。”前蜀 杜光庭《贺收陇州表》:“料其元醜,即見梟擒,看通于八水三山,永統于九州四海。”宋 王安石《上宋相公书》:“伏惟閣下以直道相先帝,雖己不在政事之地,然純德至行,九州四海所共矜式,朝廷大議,在所謀謨。”
6、[五州]wǔ zhōu
南朝 时指北方的领土。《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春方动辰驾,望幸倾五州。”李善 注:“《尚书》有十二州,宋 得其七,故谓北境云五州。”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五:“片言而求三辅,一説而定五州。”
7、[九州]jiǔ zhōu
1.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地理区域。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见《尚书·禹贡》。 2.日本的第三大岛。
8、[贵州]guì zhōu
中国西南部一省,简称黔。东临湖南,南界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2856万,省会贵阳。全省为高原,喀斯特地形广布,乌江为最大河流,水力资源及矿产丰富,煤、铝、汞等储量居全国前列,经济以农业为主。
9、[中州]zhōng zhōu
1.一般指今河南一带。河南古属豫州,豫州位于九州的中心,故名。 2.指黄河中游一带。
10、[青州]qīng zhōu
1.古九州之一。《书·禹贡》:“海 岱 惟 青州。”孔 传:“东北据 海,西南距 岱。”汉 应劭《风俗通·山泽·薮》:“今 汉 有九州之藪…… 青州 曰 孟诸,不知在何处。”唐 高适《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地连 尧 泰岳,山向 禹 青州。” 2.州、府名。汉 置 青州。魏 及 晋 初因之。南北朝 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 废。唐 初复置州,后改 平卢军 节度使。五代 及 宋 因之。元 改 益都路。明 改为 青州府,清 因之。旧治在今 山东省 青州市。参阅《嘉庆一统志·青州府》。 3.见“青州从事”。
11、[本州]běn zhōu
1.指家乡所在的州。 2.该州。
12、[州府]zhōu fǔ
1.州署收藏文书簿籍等的府库。《礼记·内则》:“州伯命藏诸州府。”孔颖达 疏:“州府是州长之府藏。” 2.州治。唐 杜甫《越王楼歌》:“绵州 州府何磊落,显庆 年中 越王 作。”仇兆鳌 注:“州府,府之州治也。” 3.旧时地方行政区划的州和府的合称。
13、[海州]hǎi zhōu
今浙江省台州市古称。
14、[州郡]zhōu jùn
州和郡,均为古代行政区。
15、[瓜州]guā zhōu
1.古地名。即今 甘肃省 敦煌市。《左传·襄公十四年》:“昔 秦 人迫逐乃祖 吾离 于 瓜州。”一说,在今 秦岭 南北两坡。参阅 顾颉刚《史林杂识·瓜州》。 2.古州名。(1)北魏 孝明帝 置,治所 敦煌(今 甘肃省 敦煌市 西)。(2)唐 武德 五年(公元622年)置,治所 晋昌(今 甘肃省 安西县 东南)。 3.见“瓜洲”。
16、[赵州]zhào zhōu
指 唐 代高僧 从谂。南泉 普愿禅师 弟子。因其住持于 赵州(今 河北省 赵县)观音院,传扬佛教,不遗余力,时谓“赵州门风”。世称“赵州和尚”。简称“赵州”。《景德传灯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赵州 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 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宋 范成大《仲行再示新句复次韵述怀》:“神仙懒学古 浮丘,祖意慵参老 赵州。”清 钱谦益《石林长老七十序》:“赵州 年一百二十八,十方行脚。则七十已后,正其整理腰包,办草鞋钱之日也。”
17、[并州]bīng zhōu
古州名。相传 禹 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并州 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 河北 保定 和 山西 太原、大同 一带地区。
18、[知州]zhī zhōu
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暂行统治一州的称“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两代为州级行政官吏的正式名称。
19、[豫州]yù zhōu
1.古九州之一。《书·禹贡》:“荆 河 惟 豫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河 南曰 豫州。” 2.汉 以来所设置的州名。初为 汉武帝 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 淮河 以北、伏牛山 以东 豫东、皖北 地。东汉 治所在 谯(今 安徽省 亳州市),三国 魏 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亦伸缩不常。东晋、南朝 时治所最北在 悬瓠城(今 河南 汝南),最南在 邾城(今 湖北 黄冈 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 江苏、安徽 长江 以西,安徽省 望江县 以北的 淮河 南北地区。经常只辖有今 安徽 淮河 以南部分地区。北魏 治所在 悬瓠城。隋 大业 初因改 洛州 为 豫州(后即改 河南郡),乃先后改此为 溱州、蔡州。地处中原冲要,为 东晋、南北朝 时战争重地。
20、[道州]dào zhōu
指 唐 诗人 元结。其晚年曾任 道州 刺史,故称。明 何良俊《语林·伤逝》:“元鲁山 亡,族弟 道州 哭之至慟。”
21、[雍州]yōng zhōu
古九州之一。
22、[州牧]zhōu mù
1.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长。 2.清代知州也称州牧,官阶甚低,与知县并称牧令。
23、[六州]liù zhōu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逸周书·程典》:“维三月既生魄,文王 合六州之侯,奉勤于 商。”孔晁 注:“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伏事 殷 也。”《吕氏春秋·古乐》:“汤 於是率六州以讨 桀 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文选·郭璞<江赋>》:“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李善 注:“六州,益、梁、荆、江、扬、徐。”其中 益州 置于 汉,江州 置于 晋,已非古九州之名。 2.指 唐 时六州郡。《新唐书·突厥传上》:“初,突厥 内属者分处 丰、胜、灵、夏、朔、代 间,谓之 河曲 六州降人。”唐 李商隐《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诗:“山下祇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冯浩 注:“六州儿者,指 河北 魏博 诸州也。《旧》、《新》书《罗威传》:“自 至德 中,田承嗣 盗据 相、魏、澶、博、衞、贝 等六州,募置牙军。语曰:‘长安 天子,魏府 牙军。’谓其势强也。魏 博 六州,唐 时常语”。”此指 魏 博 六州。 3.乐曲名。《文献通考·乐考十九》:“本朝鼓吹,止有四曲:《十二时》、《导引》、《降仙臺》并《六州》为四。每大礼宿斋或行幸,遇夜每更三奏,名为警场…… 政和 七年,詔《六州》改名《崇明祀》,然天下仍谓之《六州》,其称谓已熟也。”
24、[梁州]liáng zhōu
1.古九州之一。 2.唐教坊曲名。后改编为小令。
25、[伊州]yī zhōu
1.曲调名。商调大曲。《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天寳 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一·伊州》引《乐苑》:“《伊州》,商调曲,西京 节度 ﹝盖﹞嘉运 所进也。”唐 白居易《伊州》诗:“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 小玉 唱《伊州》。”宋 张先《减字木兰花》词:“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明 陆采《明珠记·饮药》:“鸳鸯綉带抛何处,一曲《伊州》泪万行。” 2.州名。古称 昆吾,本 隋 伊吾郡,唐 改置 伊州,又名 西州。故城在今 新疆 哈密县。《旧唐书·地理志三》:“伊州 下;隋 伊吾郡。隋 末,西域 杂胡据之。贞观 四年,归化,置 西伊州。六年,去‘西’字。天寳 元年,为 伊吾郡,乾元 元年,復为 伊州。”元 耶律楚材《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天山 连 北府,瀚海过 西伊”原注:“伊州 又谓之 西州。”参见“伊吾”。
26、[南州]nán zhōu
1.泛指南方地区。《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姜亮夫 校注:“南州犹南土也,此当指 楚 以南之地言。”《晋书·羊祜传》:“南州人征市日,闻 祜 丧,莫不号慟。”清 吴伟业《庚子八月访同年吴有调有感赋赠》诗之四:“南州师友江天笛,北固 知交午夜砧。”叶叶《庚戌纪事》诗之十三:“二月南州春已深,红绵花下午沉沉。” 2.指 豫章郡。《后汉书·徐稺传》:“徐稺 字 孺子,豫章 南昌 人也……及 林宗 有母忧,稺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 曰:‘此必 南州 高士 徐孺子 也。’”元 张养浩《咏史诗·朱震》:“如何当日 陈蕃 榻,止为 南州 孺子 悬。” 3.借指 徐稺。清 宋琬《韩子新归中州诗以赠之》:“邑宰闻生来,下榻如 南州。” 4.指 南阳。《后汉书·王常传》:“臣蒙大命,得以鞭策託身陛下。始遇 宜秋,后会 昆阳,幸赖灵武,輒成断金。更始 不量愚臣,任以 南州。”李贤 注:“谓以廷尉行 南阳 太守。” 5.指两 粤。南朝 梁 江淹《游黄蘖山》诗:“南州 饶奇怪,赤县多灵仙。”唐 杜甫《从人觅小胡孙许寄》诗:“人説 南州 路,山猿树树悬。”仇兆鳌 注引 顾宸之 曰:“两 粤 为 南州 路。” 6.古代州名。唐 武德 二年,初置 南州,宋 改 南川县。即今 四川省 南川县。
27、[雄州]xióng zhōu
地大物博人多,占重要地位之州。
28、[齐州]qí zhōu
犹中州。古时指中国。
29、[灵州]líng zhōu
1.神仙所居之处。 2.古州名。辖地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一带。
30、[外州]wài zhōu
京都以外各州的统称。
31、[西州]xī zhōu
1.古城名。 东晋 置,为 扬州 刺史治所。故址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 晋 谢安 死后, 羊昙 醉至 西州 门,恸哭而去,即此处。事见《晋书·谢安传》。后遂用为典实。 唐 温庭筠 《经故翰林袁学士居》诗:“ 西州 城外花千树,尽是 羊曇 醉后春。” 宋 苏轼 《日日出东门》诗:“何事 羊公子 ,不肯过 西州 。” 宋 张炎 《甘州·辛卯岁沉尧道同余北归》词:“短梦依然 江 表,老泪洒 西州 。”参见“ 西州路 ”。 2.指 陕西 地区。《战国策·韩策三》:“昔者 秦穆公 一胜於 韩原 而霸西州, 晋文公 一胜於 城濮 而定天下。”《晋书·张轨传》:“ 张凉州 一时名士,威著西州。” 清 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西州士女 章臺 柳,南国江山玉树花。” 3.指 巴 蜀 地区。《后汉书·廉范传》:“ 范 父遭丧乱,客死於 蜀汉 , 范 遂流寓西州。”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求贤索友,歷于西州。” 晋 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其珪璋瑚璉之器,则 陈伯臺 、 李季子 、 申伯 之徒,文秀暐曄,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於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明 孙蕡 《下瞿塘》诗:“我从前月来西州, 锦官城 外十日留。” 4.唐 贞观 十四年(公元640年)灭 麴氏 高昌 ,以其地置 西州 ,辖境相当今 吐鲁番盆地 一带,为东西交通要冲。
32、[州城]zhōu chéng
旧时州署所在城邑。
33、[沙州]shā zhōu
见“沙洲”。
34、[瀛州]yíng zhōu
见“瀛洲”。
35、[辽州]liáo zhōu
本为州名。泛指 辽 东一带地方。
36、[洮州]táo zhōu
古地名,羌族故地,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
37、[八州]bā zhōu
指 中国 全土。我国自古有九州之称,自京畿而言,则为八州。
38、[延州]yán zhōu
春秋 时 吴 公子 季札 本封 延陵,复封 州来,后因以“延州”借指 季札。
39、[沃州]wò zhōu
见“沃洲”。
40、[滑州]huá zhōu
隋置,治白马,即古滑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