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木舌
拼音
jīn kǒu mù shé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īn的字 拼音为kǒu的字 拼音为mù的字 拼音为shé的字 拼音为jin的字 拼音为kou的字 拼音为mu的字 拼音为she的字基础解释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详细解释
- 【解释】: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 【出自】: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指宣扬圣人教化的话
按字解释
金口:极不易得的言语;佛教称佛的口舌如金刚坚固不坏,故称“金口”
木舌: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
词典解释
金口木舌-中華語文大辭典金口木舌金口木舌ㄐ丨ㄣ ㄎㄡˇ ㄇㄨˋ ㄕㄜˊjīnkǒu-mùshé〈書〉原指木鐸,即以木為舌的銅鈴。古時施行政教時,召集群眾所用。後借喻為宣揚聖人政教理念。[例]方領圓冠,~(南朝梁‧何遜〈七召〉)。
金口木舌-汉语大词典金口木舌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李轨注:“金宝其口,木质其舌,传言如此,则是仲尼常在矣。”
●汪荣宝义疏:“使诸儒金口而木舌者,欲其宣扬圣人制作之义,亦如奋木铎以警众也。”“金口木舌”原指木铎,古时施行政教时,奋木铎以振告万民。后借喻为宣扬圣人教导的话。
●南朝梁何逊《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
●《太平广记》卷四四四引唐戴孚《广异记·魏元忠》:“必谓明公有以见教,而乃金口木舌以相遇,殊不尽勤勤之意耶?”
●《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宋朱熹集注:“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
出处
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引证
南朝梁-何逊--《七召》: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
宋-陈渊--《又贺李右丞》:恭惟某官,学优而识远,才大而气充,以金口木舌而鸣其道于士林,以锦心绣肠而振其声于词苑。
清-刘开--《赠蒋渌初明府序》:秉志虽坚,遇人匪易,金口木舌,斯道谁宣?
故事
南朝梁-何逊--《七召》: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
宋-陈渊--《又贺李右丞》:恭惟某官,学优而识远,才大而气充,以金口木舌而鸣其道于士林,以锦心绣肠而振其声于词苑。
清-刘开--《赠蒋渌初明府序》:秉志虽坚,遇人匪易,金口木舌,斯道谁宣?
造句
接龙
舌战群儒 儒家经书 书不尽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jīn kǒu mù shé
1、[暮鼓晨钟]mù gǔ chén zhōng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