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宿儒
拼音
lǎo shī xiǔ rú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lǎo的字 拼音为shī的字 拼音为xiǔ的字 拼音为rú的字 拼音为lao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 拼音为xiu的字 拼音为ru的字基础解释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详细解释
- 【解释】: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按字解释
老师: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词典解释
老师宿儒-中华成语大词典老师宿儒
【拼音】:lǎo shī sù rú
解释
年纪大而学问渊博的人。
出处
《新唐书·孔颖达传》:“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示例
高文大册,或托之不得其人;~,有死而莫见于世。 ★宋·陆游《贺周参政启》
近义词
老手宿儒
反义词
语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同:老師宿儒
出处
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引证
宋-陆游--《贺周参政启》:高文大册,或托之不得其人;老师宿儒,有死而莫见于世。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孔颖达传》: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宋-曹彦约--《应求言诏书上封事》:是故圣王重兵,生民厌兵,老师宿儒不敢谈兵,武夫悍将不敢佳兵,顺乎天而应乎人,如此而已。
清-方苞--《溧阳会业初编序》:夫经学始于汉而盛于宋,其间老师宿儒自召其徒以讲诵之。
清-柳弃疾--《陈蜕庵先生传》:先生为人,暗澹沉默,恂恂如老师宿儒。
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解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故事
宋-陆游--《贺周参政启》:高文大册,或托之不得其人;老师宿儒,有死而莫见于世。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孔颖达传》: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宋-曹彦约--《应求言诏书上封事》:是故圣王重兵,生民厌兵,老师宿儒不敢谈兵,武夫悍将不敢佳兵,顺乎天而应乎人,如此而已。
清-方苞--《溧阳会业初编序》:夫经学始于汉而盛于宋,其间老师宿儒自召其徒以讲诵之。
清-柳弃疾--《陈蜕庵先生传》:先生为人,暗澹沉默,恂恂如老师宿儒。
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解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造句
接龙
儒家经书 书不尽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lǎo shī xiǔ rú
1、[老手宿儒]lǎo shǒu xiǔ rú
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