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定口呆
拼音
mù dìng kǒu dāi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mù的字 拼音为dìng的字 拼音为kǒu的字 拼音为dāi的字 拼音为mu的字 拼音为ding的字 拼音为kou的字 拼音为dai的字基础解释
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楞的样子。详细解释
- 【解释】: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楞的样子。
- 【出自】:《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 【示例】: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按字解释
目:看,注视。
定:确定,决定。
口:言语,议论。
呆:痴;傻。
词典解释
目定口呆-中华成语大词典目定口呆
【拼音】:mù dìng kǒu dāi
解释
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楞的样子。
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示例
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近义词
目瞪口结、目瞪口呆、目睁口呆
反义词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目定口呆ㄇㄨˋ ㄉㄧㄥˋ ㄎㄡˇ ㄉㄞmù dìng kǒu dāi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也作「目瞪口呆」、「目睜口呆」。
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引证
清-佚名-第二一回-《说唐》: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夏侯桢》:其夕,夏侯生惝恍不寐,若为阴物所中。其仆来告,枚走视之,则目瞪口噤,不能言矣。
清-夏敬渠-三四回-《野叟曝言》:素臣奏对之时,形如伏虎,气如飞虹,声如洪钟,目如闪电,吓得两班文武目定口呆,党冯二人浑身抖战。
近代-吴趼人-九三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伯芬听了,不觉目定口呆,涨红了脸,回答不上来,只好搭讪着走了。
现当代-聂绀弩--《韩康的药店》:这回,左右可都勇敢当先,大喝一声,就把站在一旁,早已目定口呆有口难分辩的韩康和伙计都绑起来了。
近代-吴趼人-第九二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目定口呆。
清-吴璿-五二-《飞龙全传》:那些职事人等,见有强人阻路,唬得目定口呆,都不敢上前,缩做一堆儿立着。
故事
清-佚名-第二一回-《说唐》: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夏侯桢》:其夕,夏侯生惝恍不寐,若为阴物所中。其仆来告,枚走视之,则目瞪口噤,不能言矣。
清-夏敬渠-三四回-《野叟曝言》:素臣奏对之时,形如伏虎,气如飞虹,声如洪钟,目如闪电,吓得两班文武目定口呆,党冯二人浑身抖战。
近代-吴趼人-九三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伯芬听了,不觉目定口呆,涨红了脸,回答不上来,只好搭讪着走了。
现当代-聂绀弩--《韩康的药店》:这回,左右可都勇敢当先,大喝一声,就把站在一旁,早已目定口呆有口难分辩的韩康和伙计都绑起来了。
近代-吴趼人-第九二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目定口呆。
清-吴璿-五二-《飞龙全传》:那些职事人等,见有强人阻路,唬得目定口呆,都不敢上前,缩做一堆儿立着。
造句
mù dìng kǒu dāi
1、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目定口呆。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接龙
呆若木鸡 鸡犬不宁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全神贯注 注玄尚白 白发苍苍 苍蝇见血 血肉横飞 飞蛾扑火 火烧眉毛 毛骨耸然 然荻读书 书不尽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组词
近义词
mù dìng kǒu dāi
1、[目瞪口呆]mù dèng kǒu dāi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2、[目睁口呆]mù zhēng kǒu dāi
惊惧得睁大双眼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
3、[目瞪口结]mù dèng kǒu jié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4、[目瞪口张]mù dèng kǒu zhāng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反义词
mù dìng kǒu dāi
1、[从容不迫]cóng róng bù pò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镇定自若]zhèn dìng zì ruò
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