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不及掩耳
拼音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í的字 拼音为léi的字 拼音为bù的字 拼音为jí的字 拼音为yǎn的字 拼音为ěr的字 拼音为ji的字 拼音为lei的字 拼音为bu的字 拼音为ji的字 拼音为yan的字 拼音为er的字基础解释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详细解释
- 【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 【出自】:《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 【示例】: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 【语法】: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按字解释
疾:快速、急速。
雷:一种自然现象,伴有闪电和巨响。
不:表示否定。
及:达到、赶上。
掩:遮盖、遮蔽。
耳:耳朵。
词典解释
疾雷不及掩耳-中华成语大词典疾雷不及掩耳
【拼音】: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解释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示例
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近义词
迅雷不及掩耳
反义词
语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疾雷不及掩耳㊣ㄐㄧˊ ㄌㄟˊ ㄅㄨˋ ㄐㄧˊ ㄧㄢˇ ㄦˇ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釋義雷聲突然響起,使人來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動迅速,令人措手不及。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塞兒領著這三百人真個是疾雷不及掩耳,殺入府裡來。」文明小史・第七回:「趁此天色尚早,他們或者未必起身,給他們個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網。」亦作「疾雷不及塞耳」、「迅雷不及掩耳」。備註附修訂本參考資料號FL00000024867疾雷不及掩耳備註頻7書中國成語大辭典、實用成語辭典(1)(2)(1)、實用分類學生成語辭典(上)(下)、漢語成語考釋詞典、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國成語大辭典、成語典號FL00000034258
出处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引证
清-李宝嘉-第七回-《文明小史》: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李靖传》: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唐-魏征等--《隋书·杨谅传》: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掳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兵略训》: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西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明-沈采--《千金记·破赵》:暗度陈仓者,将燕、齐、赵、魏掠兵战将一鼓而下,正所谓疾雷不及掩耳,预使万军背水为阵。
故事
清-李宝嘉-第七回-《文明小史》: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李靖传》: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唐-魏征等--《隋书·杨谅传》: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掳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兵略训》: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西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明-沈采--《千金记·破赵》:暗度陈仓者,将燕、齐、赵、魏掠兵战将一鼓而下,正所谓疾雷不及掩耳,预使万军背水为阵。
造句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1、日本军国主义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了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接龙
耳鬓厮磨 磨刀不误砍柴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器宇不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废物利用 用心良苦 苦不可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1、[迅雷不及掩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