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弦之鸟
拼音
jīng xián zhī niǎo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īng的字 拼音为xián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niǎo的字 拼音为jing的字 拼音为xian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niao的字基础解释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同“惊弓之鸟”。详细解释
- 【解释】: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同“惊弓之鸟”。
按字解释
惊弦:曾受箭伤,遂闻弓弦声而惊惶。
之:表示修饰关系,在形容词、名词或数量词后。
鸟: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也有的两翼退化,不能飞行。如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
词典解释
惊弦之鸟-中华成语大词典惊弦之鸟
【拼音】:jīng xián zhī niǎo
解释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同“惊弓之鸟”。
出处
《榖梁传·成公二年》:“齐侯使国佐如师”唐·杨士勋疏:“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惊弦之鸟,不可以应弓。”
示例
但唐公是~,犹自不敢放胆。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回
近义词
惊弓之鸟
反义词
语法
作主语、宾语;指受过惊吓的人
成语故事
从前精通射箭的更赢和魏王谈论箭术,刚好一只大雁由东向西飞过,更赢拉弓便射,可惜虚发一箭,谁知大雁应声落地。魏王不解,更赢说:“这只受伤的大雁离了群,飞得低,听到弓弦响,吓得不知道怎么办,一用力伤口破裂而掉地。”
惊弦之鸟见“惊弓之鸟”。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引证
清-褚人获-第五回-《隋唐演义》:但唐公是惊弦之鸟,犹自不敢放胆。
故事
清-褚人获-第五回-《隋唐演义》:但唐公是惊弦之鸟,犹自不敢放胆。
造句
接龙
鸟枪换炮 炮火连天 天下太平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脚踏实地 地尽其利 利令智昏 昏镜重明 明人不做暗事 事必躬亲 亲如骨肉 肉麻当有趣 趣舍有时 时不再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者不善 善门难开 开合自如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知人知面不知心组词
近义词
jīng xián zhī niǎo
1、[惊弓之鸟]jīng gōng zhī niǎo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2、[伤弓之鸟]shāng gōng zhī niǎo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
反义词
jīng xián zhī niǎo
1、[安之若素]ān zhī ruò sù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