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
拼音
láng láng shàng kǒu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láng的字 拼音为láng的字 拼音为shàng的字 拼音为kǒu的字 拼音为lang的字 拼音为lang的字 拼音为shang的字 拼音为kou的字基础解释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详细解释
- 【解释】: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 【出自】: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 【示例】: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
◎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按字解释
琅琅:金石相击的声音,这里比喻响亮清脆的读书声。
上口:诵读诗文能顺口而出。形容诗文文辞优美流畅,便于口诵。
词典解释
琅琅上口-中華語文大辭典琅琅上口ㄌㄤˊ ㄌㄤˊ ㄕㄤˋ ㄎㄡˇlánɡlánɡ-shànɡkǒu琅琅,玉石清脆響亮的撞擊聲,比喻讀書聲。琅琅上口形容對詩、文十分熟練,可順口讀出。[例]廣告詞易解易記,民眾多能~。
琅琅上口-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同]佶屈聱牙
出处
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引证
清-王韬--《淞隐漫录·乩仙逸事》:(程季玉)幼即延师课读,于唐宋元明诸大家诗,皆能琅琅上口。
现代-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但在我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人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
当代-高士其--《飞翔吧,科学诗,在祖国的蓝天》:写诗,需要有激情……押大致相近的韵,富有鲜明的节奏。这样,就能写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好诗来。
现代-沈从文--《从文自传》: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当代-吴克敬--《阅碑小识》:当时不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更不知是谁所撰,念给家父听,家父亦不解其意,只觉得读来琅琅上口,如诗一样美丽,便如有刀雕,深深地錾刻在我的记忆中了。
清-王韬-卷三-《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女孩子从小就往往口齿伶俐,就是学外国语也容易琅琅上口,不像嘴里含着一个大舌头。
故事
清-王韬--《淞隐漫录·乩仙逸事》:(程季玉)幼即延师课读,于唐宋元明诸大家诗,皆能琅琅上口。
现代-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但在我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人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
当代-高士其--《飞翔吧,科学诗,在祖国的蓝天》:写诗,需要有激情……押大致相近的韵,富有鲜明的节奏。这样,就能写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好诗来。
现代-沈从文--《从文自传》: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当代-吴克敬--《阅碑小识》:当时不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更不知是谁所撰,念给家父听,家父亦不解其意,只觉得读来琅琅上口,如诗一样美丽,便如有刀雕,深深地錾刻在我的记忆中了。
清-王韬-卷三-《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女孩子从小就往往口齿伶俐,就是学外国语也容易琅琅上口,不像嘴里含着一个大舌头。
造句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1、这首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读起来琅琅上口。
2、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
接龙
口不择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1、[出口成章]chū kǒu chéng zhāng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2、[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3、[字正腔圆]zì zhèng qiāng yuán
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4、[书声琅琅]shū shēng láng láng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反义词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1、[佶屈聱牙]jí qū áo yá
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2、[诘屈聱牙]jí qū áo yá
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3、[聱牙戟口]áo yá jǐ kǒu
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4、[诘诎聱牙]jié qū áo yá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同“诘曲聱牙”。
5、[聱牙佶屈]áo yá jí qū
聱牙:不顺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