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
拼音
lí笔顺
丿 ㇁ 丿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一左窄右宽。“犭”撇画平行,竖钩弯弧自然。“里”横向笔画平行,间距均匀;竖画居上框正中,正而直。
同音字
拼音为lí的字 拼音为li的字基础解释
狸子,即 “豹猫”详细解释
(狸为貍的俗字。形声。从豸( zhì),长脊的野兽,里声。本义:狸子,也叫野猫、山猫)
同本义
捕鼠不知狸狌,此家猫也。——《庄子·秋水》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豳风·七月》
也叫“钱猫”、“山猫”、“豹猫”、“狸猫”、“野猫”。体大如猫,圆头大尾,全身浅棕色,有许多褐色班点,从头到肩部有四条棕褐色纵纹,两眼内缘向上各有一条白纹。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毛皮可制裘 。又如:狸狌(野猫);狸制(狸兽毛皮制成的服饰);狸力(神兽名)
黄鼠狼的别名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狸-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貍
狸-中華語文大辭典狸ㄌ丨ˊlí同「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í
1、[狸猫]lí māo
豹猫。
2、[狐狸]hú li
狐的通称。
3、[河狸]hé lí
旧称海狸。哺乳动物。体肥胖,长约0.8米。后肢发达,具蹼。尾扁阔,无毛,具鳞。基部有两个腺囊,其分泌物称河狸香。善游泳。穴居于森林地区的河边,洞口开于水中。产于中国新疆等地。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4、[海狸]hǎi lí
河狸的旧称。
5、[狸子]lí zǐ
即狸猫。
6、[狸膏]lí gāo
1.狸的脂膏。古时斗鸡时取以涂抹鸡头,使对方畏怯,从而战胜对方。 2.貍膏:狸的脂膏。《艺文类聚》卷九一引《庄子》:“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则非良鸡也,然而数以胜人者,以貍膏涂其头。”司马彪注:“鸡畏狸也。”三国魏曹植《斗鸡篇》:“愿蒙貍膏助,常得擅此场。”清吴伟业《灵岩山放生鸡》诗:“芥羽貍膏早擅场,争雄身属鬭鸡坊。”
7、[豾狸]pī lí
黄鼠。
8、[狸狌]lí xīng
野猫。
9、[火狸]huǒ lí
兽名。
10、[狸德]lí dé
1.谓狐狸之性。 2.貍德:指猫的习性,谓其贪饱。《庄子·徐无鬼》“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俞樾《诸子平议·庄子三》:“按《广雅·释兽》:‘貍,猫也。’猫之捕鼠,饱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
11、[狸豆]lí dòu
亦称“貍沙”。豆名。因有斑点如貍纹,故称。又名猎沙、黎豆、虎櫐、虎豆。
12、[文狸]wén lí
见“文貍”。
13、[狸别]lí bié
见“狸变”。
14、[狸首]lí shǒu
1.逸诗篇名。上古行射礼时,诸侯歌《狸首》为发矢的节度。《韩非子·八说》:“《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狸首》射侯,古之射礼也。”《孔子家语·辩乐》:“然后天下知 武王 之不復用兵也,散军而修郊射。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騶虞》,而贯革之射息也。”王肃 注:“《狸首》、《騶虞》,所为节也。”参见“貍首”。 2.貍首:1.狸的头。《礼记·檀弓下》:“孔子 之故人曰 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 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貍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孔颖达 疏:“言斲椁材文采似貍之首。”后因以“貍首”指 原壤 之歌。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蚕蟹鄙谚,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载於礼典。” 3.借指棺柩。明 徐渭《哀骆怀远公验词》:“何时卧貍首,闻之使心惊。”清 王紫绶《哭师》诗:“生死亲营一亩宫,瓣香谁解为 南丰;敢云貍首斑为美,常恐牛眠卜未工。” 4.古代逸诗篇名。共二章。诸侯行射礼时歌《貍首》以为发矢之芦度。《仪礼·大射》:“上射揖,司射退,反位。乐正命太师曰:‘奏《貍首》,閒若一。’”郑玄 注:“《貍首》,逸诗《曾孙》也。貍之言不来也。其诗有‘射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礼记·射义》:“其节,天子以《騶虞》为节,诸侯以《貍首》为节。”陆德明 释文:“貍之言不来也。首,先也。此逸诗也。” 5.指 三国 魏 管辂。辂 精天文,善卜筮,相传其能占知人“疾病死亡贫富丧衰”而无所差错。据《三国志·魏志》本传载:“﹝ 輅 ﹞初应州召,与弟 季儒 共载至 武城 西,自卦吉凶,语 儒 云:‘当在故城中见三貍,尔者乃显。’前到 河 西故城角,正见三貍共踞城侧,兄弟并喜。”辂 别有弟名 辰,而 辂 年居长,后因以“貍首”称之。唐 杨炯《浑天赋》:“假 苏秦 之不死,既莫能知其説;儻 貍首 之重生,亦不能成其算也。” 6.瓜名。晋 傅玄《瓜赋》:“虽貍首之甘美兮,未若东门之奇伟。”晋 陆机《瓜赋》:“夫其种族类数,则有栝楼、定桃、……貍首、虎蹯。”参见“貍头”。
15、[狸裘]lí qiú
用狸皮裁制的衣服。《诗·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为公子裘”郑玄 笺“于貉,往搏貉以自为裘也;狐狸以共尊者”唐 孔颖达 疏:“定 九年《左传》称 齐 大夫 东郭书‘衣貍製’,服虔 云:‘貍製,貍裘也。’《礼》言狐裘多矣,知狐貍以供尊者。”
16、[佛狸]bì lí
1.北魏 拓跋焘(太武帝)的小字。《宋书·索虏传》:“嗣 死,謚曰 明元皇帝,子 燾 字 佛貍 代立。”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 佛貍 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并写臺格以与之云:‘斩 佛貍 首,封万户侯。’”胡三省 注:“佛,读如弼。” 2.借指 江苏 六合县。因县城东南有 瓜步山,山上有 佛貍祠,故名。清 陈维崧《减字木兰花·广陵旅邸送三弟纬南归》词:“佛狸 城下,兄弟禪房通夜话。”清 陈维崧《添字昭君怨·夜泊銮江》词:“万家帘幙火微明,佛狸 城。” 3.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者。宋 陆游《自凤州来客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诗:“前日已传天狗堕,今年寧许佛貍生?”
17、[狸力]lí lì
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南山经》:“﹝ 柜山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18、[毗狸]pí lí
亦作“毗离”。亦作“毘貍”。
19、[猦狸]fēng lí
兽名。
20、[神狸]shén lí
灵猫的别称。
21、[狸制]lí zhì
用狸皮裁制的衣服。《左传·定公九年》:“齐侯 赏 犁弥,犁弥 辞曰:‘有先登者,臣从之,晳幘而衣貍製。’”孔颖达 疏:“《説文》云:‘製,裁也。’衣貍製,谓著貍皮也。裁皮著之,明是裘矣。”一说,色采如狸皮的斗篷。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制解》:“盖未成衣,如今斗篷……貍製,是貍色斑然斗篷耳。”
22、[狸步]lí bù
古代大射时测量侯道的器具,长六尺。《周礼·夏官·射人》:“若王大射,则以貍步张三侯。”郑玄 注:“貍,善搏者也,行则止而拟度焉,其发必获,是以量侯道法之也。侯道者,各以弓为度。九节者九十弓,七节者七十弓,五节者五十弓;弓之下,制长六尺。”孙诒让 正义:“谓此量侯道之器,即準度野六尺之步也。”《仪礼·大射》:“司马命量人量侯道与所设乏以貍步。”郑玄 注:“貍之伺物,每举足者,正视远近,为发必中也,是以量侯道取象焉……《考工记》曰:‘弓之下,制六尺。’则此貍步六尺明矣。”
23、[狸鼬]lí yòu
野猫、黄鼠之类。
24、[狸藻]lí zǎo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塘或水田中,茎细长,花黄色,叶子形状像丝,上面有捕食昆虫的囊。
25、[貔狸]pí lí
黄鼠。古时 契丹 称黄鼠为貔貍。
26、[香狸]xiāng lí
亦作“香貍”。灵猫。因肛门下部有分泌腺,能发香味,故又称香狸。
27、[狸变]lí biàn
亦作“貍别”。犹豹变。
28、[猫狸]māo lí
狸的一种。俗称野猫。
29、[狸沙]lí shā
见“狸豆”。
30、[狸奴]lí nú
1.猫的别名。 2.貍奴:猫的别称。
31、[风狸]fēng lí
兽名。
32、[鱼狸]yú lí
即海豚。
33、[貙狸]chū lí
貙虎和狐狸。泛指野兽。
34、[斑狸]bān lí
毛色斑斓的野猫。古小说载有 晋 张华 为司空时,燕 昭王 墓前斑狸化为书生,拜访 张华,与之论学问难,终被识破的故事。事见 南朝 梁 吴均《续齐谐记》。
35、[狸物]lí wù
指潜藏在泥里的鱼鳖之类生物。《周礼·天官·鳖人》:“凡貍物,春献鳖、蜃,秋献龟、鱼。”郑玄 注:“郑司农 云:‘……貍物,龟鳖之属,自貍藏伏於泥中者。’玄 谓貍物亦谓鱴刀(魛鱼)、含浆(蚌蛤)之属。”孙诒让 正义:“凡此经‘貍藏’字皆借‘貍’为之,注或作‘埋’,则‘薶’之俗也。”
36、[果子狸]guǒ zi lí
也叫花面狸。哺乳动物。大小似家猫。四肢较短。体背灰棕色。从鼻端到头后部以及眼上下各有一条白纹。夜间活动。食谷物、果实、小鸟、昆虫等。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37、[狸骨帖]lí gǔ tiē
1.晋朝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法帖名。 2.貍骨帖:古帖名。
38、[牛尾狸]niú wěi lí
貍之一种,肉味鲜美。
39、[玉面狸]yù miàn lí
狸的一种。又称牛尾狸,果子狸。面白色,尾似牛,喜吃果实,捕鼠胜于猫。
40、[九节狸]jiǔ jié lí
狸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