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
拼音
lí笔顺
丿 丶 丶 丿 ㇁ 丿 丿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lí的字 拼音为li的字基础解释
1.即“貉”。 2.哺乳動物,形狀與貓相似,毛皮可制衣物。亦稱“狸子”、“狸貓”、“山貓”、“豹貓”。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貍-中華語文大辭典貍狸ㄌ丨ˊlí1.哺乳動物名。形體似狐而較小,色灰褐,體毛雜黃色且有斑點,尖嘴,四肢甚短,尾粗長而蓬鬆。穴居近村野地,晝伏夜出,捕食雞、鴨等小動物。貍是犬科動物中,唯一會冬眠的動物。2.姓。
貍-辞源3【貍】14画 2621·51.lí ㄌㄧˊ 里之切,平,之韻,來。之部。獸名。1.哺乳動物。同“狸”。爾雅 釋獸:“貍、狐、貒、貈醜,其足蹯,其跡禸。”2.見“貓貍”。2.mái ㄇㄞˊ 集韻謨皆切,平,皆韻,明。之部。埋藏。通“埋”。見“貍₂沈”。3.yù ㄩˋ 集韻紆勿切,入,迄韻,影。物部。腐臭。通“鬱”。周禮 天官 内饔:“鳥皫色而沙鳴,貍。”疏:“鳥毛失色而鳴又澌,其肉氣必鬱,鬱謂腐臭。”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í
1、[斑貍]bān lí
毛色斑斓的野猫。古小说载有 晋 张华 为司空时,燕 昭王 墓前斑狸化为书生,拜访 张华,与之论学问难,终被识破的故事。事见 南朝 梁 吴均《续齐谐记》。
2、[貍力]lí lì
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南山经》:“﹝ 柜山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3、[貍鼬]lí yòu
野猫、黄鼠之类。汉 刘向《新序·杂事五》:“驊騮騄驥,天下之俊马也,使之与貍鼬试於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貍鼬也。”
4、[貍制]lí zhì
用狸皮裁制的衣服。《左传·定公九年》:“齐侯 赏 犁弥,犁弥 辞曰:‘有先登者,臣从之,晳幘而衣貍製。’”孔颖达 疏:“《説文》云:‘製,裁也。’衣貍製,谓著貍皮也。裁皮著之,明是裘矣。”一说,色采如狸皮的斗篷。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制解》:“盖未成衣,如今斗篷……貍製,是貍色斑然斗篷耳。”
5、[貍猫]lí māo
1.豹猫。 2.指家猫。宋 洪迈《夷坚支志景·阳台虎精》:“﹝妇人﹞著褐衫,繫青裙,曳革履,抱小貍猫,乍后乍前,相随逐不置。”《三侠五义》第一回:“刘妃、郭槐、尤氏 做就活局,趁着忙乱之际,将貍猫换出太子。”
6、[文貍]wén lí
亦作“文狸”。毛色有花纹的狸猫。
7、[貍豆]lí dòu
亦称“貍沙”。豆名。因有斑点如貍纹,故称。又名猎沙、黎豆、虎櫐、虎豆。晋 崔豹《古今注·草木》:“貍豆,一名貍沙,一名猎沙。叶似葛而实大如李核、可啗食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三·黎豆》:“《尔雅》虎櫐,即貍豆也。古人谓藤为櫐,后人讹櫐为貍矣……貍豆野生,山人亦有种之者。三月下种生蔓。其叶如豇豆叶,但文理偏斜。六七月开花成簇,紫色,状如扁豆花。一枝结荚十餘,长三四寸,大如拇指,有白茸毛。老则黑而露筋,宛如乾熊指爪之状。其子大如刀豆子,淡紫色,有斑点如貍文。煮去黑汁,同猪、鸡肉再煮食,味乃佳。”参见“黎豆”。
8、[神貍]shén lí
灵猫的别称。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灵猫》:“﹝神貍﹞自为牝牡,又有香气,可谓灵而神矣。”
9、[貍膏]lí gāo
狸的脂膏。《艺文类聚》卷九一引《庄子》:“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则非良鸡也,然而数以胜人者,以貍膏涂其头。”司马彪 注:“鸡畏狸也。”三国 魏 曹植《斗鸡篇》:“愿蒙貍膏助,常得擅此场。”清 吴伟业《灵岩山放生鸡》诗:“芥羽貍膏早擅场,争雄身属鬭鸡坊。”
10、[貙貍]chū lí
貙虎和狐狸。泛指野兽。
11、[貍别]lí bié
见“貍变”。
12、[豾貍]pī lí
黄鼠。清 黄汉《猫苑·种类》:“猫,豾貍之属也。”参见“貔貍”。
13、[鱼貍]yú lí
即海豚。《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三国 吴 陆玑 疏:“鱼服,鱼兽之皮也。鱼兽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青,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参见“海豚”。
14、[香貍]xiāng lí
1.见“香狸”。 2.灵猫。因肛门下部有分泌腺,能发香味,故又称香狸。
15、[貍步]lí bù
古代大射时测量侯道的器具,长六尺。《周礼·夏官·射人》:“若王大射,则以貍步张三侯。”郑玄 注:“貍,善搏者也,行则止而拟度焉,其发必获,是以量侯道法之也。侯道者,各以弓为度。九节者九十弓,七节者七十弓,五节者五十弓;弓之下,制长六尺。”孙诒让 正义:“谓此量侯道之器,即準度野六尺之步也。”《仪礼·大射》:“司马命量人量侯道与所设乏以貍步。”郑玄 注:“貍之伺物,每举足者,正视远近,为发必中也,是以量侯道取象焉……《考工记》曰:‘弓之下,制六尺。’则此貍步六尺明矣。”
16、[毗貍]pí lí
毗貍亦作“毗离”。
17、[貍裘]lí qiú
用狸皮裁制的衣服。《诗·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为公子裘”郑玄 笺“于貉,往搏貉以自为裘也;狐狸以共尊者”唐 孔颖达 疏:“定 九年《左传》称 齐 大夫 东郭书‘衣貍製’,服虔 云:‘貍製,貍裘也。’《礼》言狐裘多矣,知狐貍以供尊者。”
18、[貍头竹]lí tóu zhú
竹名。也称猫弹竹。元 李衎《竹谱详录·狸头竹》:“貍头竹,一名猫弹竹,处处有之。江 淮 之閒生者,高一二丈,径五六寸,衡 湘 之閒者,径二尺许。其节下极密,上渐稀,枝叶繁细,笋充庖饌絶佳。此笋出时,若近地坚硬,或碍砖石,则无閒远近,但遇可出处,即穿土而出,犹貍首钻隙,无不通透也,故寓此名。”
19、[佛貍祠]bì lí cí
古祠名。遗址在今 江苏 六合县 东南的 瓜步山 上。北魏 太武帝(字 佛貍)于 宋 元嘉 二十七年击败 王玄谟 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貍祠”。见《魏书·世祖纪下》、宋 陆游《入蜀记》卷二。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佛貍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宋 岳珂《桯史·稼轩论词》引此词,佛貍 作“佛狸”。
20、[牛尾貍]niú wěi lí
貍之一种,肉味鲜美。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动》:“洪州 有牛尾貍,肉甚美。”宋 苏轼《送牛尾貍与徐使君》诗:“泥深厌听鸡头鶻,酒浅欣尝牛尾貍。”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貍》:“貍有数种……南方有白面而尾似牛者,为牛尾貍,亦曰玉面貍,专上树木食百果,冬月极肥,人多糟为珍品,大能醒酒。”
21、[穷鼠啮貍]qióng shǔ niè lí
啮:咬;狸:狸猫。无路可逃的老鼠也会咬猫。比喻受人欺压,虽然敌不过,也会拼死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