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之利
拼音
yú rén zhī l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yú的字 拼音为rén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lì的字 拼音为yu的字 拼音为ren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li的字基础解释
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详细解释
- 【解释】: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按字解释
渔人:以捕鱼为业的人。
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利:利益;好处。
词典解释
渔人之利-中華語文大辭典同:漁人之利
渔人之利-中华成语大词典渔人之利
【拼音】:yú rén zhī lì
解释
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示例
王世充残忍褊隘之人,刻刻在那里觊觎非望,以收~。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二回
近义词
渔翁得利
反义词
语法
作宾语;指意外收获
英文
profit at other's expense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劝阻赵王,给他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晒太阳,鹬去啄它,蚌夹住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的故事。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吞并燕赵。赵王放弃了战争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引证
清-钱德苍--《缀白裘·初集一·三国志·刀会》:东吴耗费钱粮,玄德公坐收渔人之利。
清-天花才子-三回-《快心编二集》:彼一勇无谋之夫,静则事生,争端必起,自相鱼肉,我可收渔人之利,获胜必矣。
现代-姚雪垠-二卷二七章-《李自成》:李自成已逃出商洛山,他必定趁着咱们同杨嗣昌杀得难分难解,因利乘便,坐收渔人之利。
现代-毛泽东--《反对投降活动》:他们纵容日本侵略中国,自己“坐山观虎斗”,以待时机一到,就策动所谓太平洋调停会议,借收渔人之利。
故事
清-钱德苍--《缀白裘·初集一·三国志·刀会》:东吴耗费钱粮,玄德公坐收渔人之利。
清-天花才子-三回-《快心编二集》:彼一勇无谋之夫,静则事生,争端必起,自相鱼肉,我可收渔人之利,获胜必矣。
现代-姚雪垠-二卷二七章-《李自成》:李自成已逃出商洛山,他必定趁着咱们同杨嗣昌杀得难分难解,因利乘便,坐收渔人之利。
现代-毛泽东--《反对投降活动》:他们纵容日本侵略中国,自己“坐山观虎斗”,以待时机一到,就策动所谓太平洋调停会议,借收渔人之利。
造句
yú rén zhī lì
1、楚弓楚得,我们两厂,可以竞争,但不能让外人得渔人之利。
接龙
利令智昏 昏镜重明 明人不做暗事 事必躬亲 亲如骨肉 肉麻当有趣 趣舍有时 时不再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者不善 善门难开 开合自如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知人知面不知心 心花怒放 放长线钓大鱼 鱼目混珠 珠还合浦组词
近义词
yú rén zhī lì
1、[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2、[渔翁得利]yú wēng dé lì
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同“渔人得利”。
3、[一本万利]yī běn wàn lì
本钱小,利润大。
反义词
yú rén zhī lì
1、[事倍功半]shì bèi gōng bàn
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2、[徒劳无功]tú láo wú gōng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