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
拼音
lì lìng zhì hū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lì的字 拼音为lìng的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hūn的字 拼音为li的字 拼音为ling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hun的字基础解释
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详细解释
- 【解释】: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 【示例】:独苦国人无识者,~,则不免受其饵矣。
◎章炳麟《敬告对待间谍者》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按字解释
利:利益、好处。
令:使。
智:理智。
昏:昏乱,神智不清。
词典解释
利令智昏-教育部成語典【台湾】利令智昏㊣ㄌㄧˋ ㄌㄧㄥˋ ㄓˋ ㄏㄨㄣlì lìng zhì hūn釋義被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太史公曰:「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禁不得這班小人,在旁邊唆撥,難免他利令智昏呢!」亦作「慾令智昏」。備註附修訂本參考資料號FL00000008028利令智昏備註頻18書中國成語大辭典、簡明實用成語辭典、成語辭典、實用成語辭典(1)(2)(1)、活用造句辭典(成語部分)、實用分類學生成語辭典(上)(下)、漢語成語考釋詞典、中國成語大辭典、遠流活用成語辭典、成語分類辭典(上)(下)(上)、活用成語分類辭典(上)(下)、成語辨正辭典、中國成語大辭典、成語大辭典(上)(下)、成語典故文選(上)(下)、漢英對照成語辭典、成語典、洪葉活用成語辭典號FL00000030024
利令智昏-教育部成語典【台湾】利令智昏㊣ㄌㄧˋ ㄌㄧㄥˋ ㄓˋ ㄏㄨㄣlì lìng zhì hūn見利忘義見利忘義、利慾薰心、財迷心竅見利思義、輕財好義、臨財不苟智以利昏智以利昏、利以昏智利以昏智、慾令智昏慾令智昏釋義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語出《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見利忘義見利忘義」、「見利忘親」典源《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①曰:「平原君②,翩翩③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④。鄙語⑤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⑥邪說,使趙陷長平⑦兵四十餘萬眾,邯鄲⑧幾亡。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注①太史公: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人。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後因李陵降匈奴事,遷為之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以刑後餘生完成《太史公書》,後世稱《史記》。②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③翩翩:形容文采風流的樣子。④大體:整個局面。⑤鄙語:俗話、俗語。⑥馮亭:?∼西元前259,戰國韓國人。原為上黨守,因秦絕上黨歸韓之道,於是附趙,受封華陽君。在長平之戰中,與趙將趙括一起對抗秦兵,後戰死。⑦長平:戰國趙邑。戰國秦將白起曾在此大敗趙國,阬殺趙降卒四十餘萬,是為「長平之戰」。⑧邯鄲:戰國趙首都。地約在今河北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接界處。典故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書證①《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②《南史・卷三五・顧凱之列傳》:「論曰:『古人云:「利令智昏。」甚矣利害之相傾也。』」③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一〇・戰國自取亡》:「趙以上黨之地,代韓受兵,利令智昏,輕用民死,同日坑於長平者過四十萬,幾於社稷為墟。」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那彌軒真是利令智昏,等官出了題目之後,他卻偷了個空,慘淡經營,作了一篇文字,暗暗使人傳遞與那肄業生。」⑤《官場現形記・第四回》:「他指日也要回任,這藩台是不能久的。他便利令智昏,叫他的幕友官親,四下裡替他招攬買賣。」用法義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類用在「貪財圖利」的表述上。例①他坦承自己一時利令智昏,才會盜用公款。②利令智昏的法官竟貪贓枉法,輕饒了重刑犯。③多年來,他利令智昏,幹著監守自盜的勾當。④販賣毒品的人真是利令智昏,這可是禍國殃民的罪行。⑤就為了這幾個臭錢,他竟昧著良心犯下此案,真是利令智昏。⑥這伙歹徒利令智昏,竟然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搶劫,當場被制服送警法辦。辨似同「利令智昏」及「見利忘義」都有因私利而做了錯誤事情的意思。異「利令智昏」側重於被利慾所誘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見利忘義」側重於為了利益而不顧道義。利令智昏見利忘義辨似例句〇ㄨ他坦承自己是一時~,才會盜用公款。ㄨ〇做人要講義氣,不能~。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引证
唐-李大师、李延寿--《南史·卷三五·顾凯之列传》:论曰:“古人云:’利令智昏。‘甚矣利害之相倾也。”
清-李宝嘉-四回-《官场现形记》:这藩台是不能久的。他便利令智昏,叫他的幕友,官亲,四下里替他招揽买卖。
现当代-王火-(二)卷二-《战争和人》:他想:我是不能利令智昏落千秋骂名的!
近代-章炳麟--《敬告对待间谍者》:独苦国人无识者,利令智昏,则不免受其饵矣。
唐-权德舆--《二疏赞》:日饮醇酎,心闲道尊;人或言利,利令智昏。
清-吴趼人-二十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姓李的或者本无此心,禁不得这班小人在旁边唆摆,难免他“利令智昏”呢。
现当代-刘斯奋-一部五章-《白门柳》:他们竟敢拿阮胡子来做题目,真可谓利令智昏!
故事
唐-李大师、李延寿--《南史·卷三五·顾凯之列传》:论曰:“古人云:’利令智昏。‘甚矣利害之相倾也。”
清-李宝嘉-四回-《官场现形记》:这藩台是不能久的。他便利令智昏,叫他的幕友,官亲,四下里替他招揽买卖。
现当代-王火-(二)卷二-《战争和人》:他想:我是不能利令智昏落千秋骂名的!
近代-章炳麟--《敬告对待间谍者》:独苦国人无识者,利令智昏,则不免受其饵矣。
唐-权德舆--《二疏赞》:日饮醇酎,心闲道尊;人或言利,利令智昏。
清-吴趼人-二十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姓李的或者本无此心,禁不得这班小人在旁边唆摆,难免他“利令智昏”呢。
现当代-刘斯奋-一部五章-《白门柳》:他们竟敢拿阮胡子来做题目,真可谓利令智昏!
造句
lì lìng zhì hūn
1、我们党的干部绝不应该见钱眼开,利令智昏。
2、那些利令智昏的人,最终难逃法网。
接龙
昏镜重明 明人不做暗事 事必躬亲 亲如骨肉 肉麻当有趣 趣舍有时 时不再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者不善 善门难开 开合自如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知人知面不知心 心花怒放 放长线钓大鱼 鱼目混珠 珠还合浦组词
近义词
lì lìng zhì hūn
1、[忘恩负义]wàng ēn fù yì
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2、[利欲熏心]lì yù xūn xīn
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
3、[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4、[财迷心窍]cái mí xīn qiào
指由于一心爱财而心中糊涂。
5、[一片冰心]yī piàn bīng xīn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6、[攫金不见人]jué jīn bù jiàn rén
比喻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7、[齐人攫金]qí rén jué jīn
攫:夺取。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
8、[利令智惛]lì lìng zhì hūn
形容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
反义词
lì lìng zhì hūn
1、[舍生取义]shě shēng qǔ yì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