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本塞源
拼音
bá běn sè yuá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á的字 拼音为běn的字 拼音为sè的字 拼音为yuán的字 拼音为ba的字 拼音为ben的字 拼音为se的字 拼音为yuan的字基础解释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详细解释
- 【解释】: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 【出自】:《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示例】: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之计。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按字解释
拔:抽,拉出。
本:根本,根源。
塞:堵。
源:事情的根由。
词典解释
拔本塞源-中華語文大辭典拔本塞源拔本塞源ㄅㄚˊ ㄅㄣˇ ㄙㄜˋ ㄩㄢˊbáběn-sèyuán拔掉樹根,堵住水源。比喻毀棄根本。也作「拔本塞原」。[例]只重視設備而不重視人才培養,難免~。
拔本塞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拔本塞源ㄅㄚˊ ㄅㄣˇ ㄙㄜˋ ㄩㄢˊbá běn sè yuán比喻人毀棄根本。參見「拔本塞原拔本塞原」條。《書經.大誥》:「惟大艱人,誕鄰胥伐于厥室,爾亦不知天命不易。」唐.孔穎達.正義:「惟大為難之人,謂三叔等,大近相伐於其室家,自拔本塞源,反害周室,是其為易天法也。」
出处
《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引证
南朝梁-沈约等--《宋书·武帝纪中》:乃者桓玄肆僭,滔天泯夏,拔本塞源,颠倒六位。庶僚俯眉,四方莫恤。
北宋-程颢等-卷二一-《二程遗书》:夫辟邪说以明先王之道,非拔本塞源不能也。
近现代-张昭汉--《先考伯纯公行略》:先君念今日学绝道丧,智育渐进,而德育不修,非拔本塞源,提醒其良知,则放心不收,即病根永在。
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50.08:从朝鲜和台湾撤退侵略兽军是防止事态扩大的最根本的办法,即所谓拔本塞源之计。
现代-郭沫若--《为“五卅”惨案怒吼》:我们现在的要求,难道不应该从拔本塞源做起吗?
南朝-傅亮--《为宋武帝作九锡文》:乃者桓玄肆僭,滔天泯夏,拔本塞源,颠倒六位。庶僚俛眉,四方莫恤。
故事
南朝梁-沈约等--《宋书·武帝纪中》:乃者桓玄肆僭,滔天泯夏,拔本塞源,颠倒六位。庶僚俯眉,四方莫恤。
北宋-程颢等-卷二一-《二程遗书》:夫辟邪说以明先王之道,非拔本塞源不能也。
近现代-张昭汉--《先考伯纯公行略》:先君念今日学绝道丧,智育渐进,而德育不修,非拔本塞源,提醒其良知,则放心不收,即病根永在。
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50.08:从朝鲜和台湾撤退侵略兽军是防止事态扩大的最根本的办法,即所谓拔本塞源之计。
现代-郭沫若--《为“五卅”惨案怒吼》:我们现在的要求,难道不应该从拔本塞源做起吗?
南朝-傅亮--《为宋武帝作九锡文》:乃者桓玄肆僭,滔天泯夏,拔本塞源,颠倒六位。庶僚俛眉,四方莫恤。
造句
bá běn sè yuán
1、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拔本塞源之计。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
接龙
源头活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bá běn sè yuán
1、[本末倒置]běn mò dào zhì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2、[釜底抽薪]fǔ dǐ chōu xīn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不留余地]bù liú yú dì
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4、[拔本塞原]bá běn sè yuán
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亦作“拔本塞源”。
5、[削株掘根]xuē zhū jué gēn
株:露出地面的的树桩。形容彻底铲除。也比喻除恶务尽。
反义词
bá běn sè yuán
1、[火上浇油]huǒ shàng jiāo yóu
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
2、[扬汤止沸]yáng tāng zhǐ fèi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