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本塞原
拼音
bá běn sè yuá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á的字 拼音为běn的字 拼音为sāi的字 拼音为yuán的字 拼音为ba的字 拼音为ben的字 拼音为sai的字 拼音为yuan的字基础解释
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亦作“拔本塞源”。详细解释
- 【解释】: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亦作“拔本塞源”。
- 【出自】:《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背弃根本
按字解释
拔本:拔除根本。
塞:堵,填入。
原:本原;根本。
词典解释
拔本塞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拔本塞原ㄅㄚˊ ㄅㄣˇ ㄙㄜˋ ㄩㄢˊbá běn sè yuán本,樹根。原,水源。拔本塞原指拔掉樹木的根,堵住水的源頭。語出《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後比喻毀棄根本。《晉書.卷六七.郗鑒傳》:「賊臣祖約、蘇峻不恭天命,不畏王誅……拔本塞原,殘害忠良,禍虐蒸黎,使天地神祇靡所依歸。」亦可引申為正本清源、從根本做起。也作「拔本塞源」。
拔本塞原-中华成语大词典拔本塞原
【拼音】:bá běn sè yuán
解释
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亦作“拔本塞源”。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示例
遂以此为~之义,而万物之情状大著。 ★章炳麟《儒求真论》
近义词
拔本塞源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比喻背弃根本
英文
abandon sources
出处
《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引证
唐-房玄龄等--《晋书·慕容垂载记》:大夫死王事,国君死社稷,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李绅传》:张又新等谋逐绅……众问计于遇。遇曰:“上听政后,当开延英,必有次对官,欲拔本塞源,先以次对为虑,馀不足恃。”群党深然之。
现代-郭沫若--《盲肠炎·为“五卅”惨案怒吼》:“五卅的诸位烈士,给了我们一声警钟,使我们翻然醒悟了起来。我们现在的要求,难道不应该从拔本塞源做起吗?
故事
唐-房玄龄等--《晋书·慕容垂载记》:大夫死王事,国君死社稷,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李绅传》:张又新等谋逐绅……众问计于遇。遇曰:“上听政后,当开延英,必有次对官,欲拔本塞源,先以次对为虑,馀不足恃。”群党深然之。
现代-郭沫若--《盲肠炎·为“五卅”惨案怒吼》:“五卅的诸位烈士,给了我们一声警钟,使我们翻然醒悟了起来。我们现在的要求,难道不应该从拔本塞源做起吗?
造句
接龙
原封不动 动静有法 法力无边 边尘不惊 惊喜交集 集矢之的 的的确确 确凿不移 移的就箭 箭在弦上 上下交困 困兽犹斗 斗志昂扬 扬长而去 去住两难 难上加难 难乎其难 难乎为情 情不自禁 禁网疏阔组词
近义词
bá běn sè yuán
1、[拔本塞源]bá běn sè yuán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