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山超海
拼音
bá shān chāo hǎi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á的字 拼音为shān的字 拼音为chāo的字 拼音为hǎi的字 拼音为ba的字 拼音为shan的字 拼音为chao的字 拼音为hai的字基础解释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详细解释
- 【解释】: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 【出自】: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 【示例】: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之力。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力量很大
按字解释
拔:抽出;拽出。
山: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巨大而高耸的部分。
超:跳越。
海:一般指被陆地、岛屿、半岛等分隔开的海洋水体。为大洋的外缘,受陆地影响大,深度较洋浅,一般不超过2000米,水色浅、透明度低。
词典解释
拔山超海-中华成语大词典拔山超海
【拼音】:bá shān chāo hǎi
解释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出处
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示例
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之力。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近义词
拔山扛鼎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力量很大
拔山超海㊣ㄅㄚˊ ㄕㄢ ㄔㄠ ㄏㄞˇbá shān chāo hǎi釋義比喻力大無窮,可以拔起高山,超越大海。北周・庾信・擬連珠四十四首之一:「蓋聞經天緯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唐・楊烱・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經天緯地之帝,求制禮作樂之才,撥亂反正之君,資拔山超海之力。」備註附修訂本參考資料號FL00000015886拔山超海備註頻1書漢語成語考釋詞典號FL00000057039
出处
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引证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经天纬地之帝,求制礼作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拔山超海之力。
北周-庾信--《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是知青牛道士,更延将尽之命,白鹿真人,能生已枯之骨。虽复拔山超海,负德未胜,垂露悬针,书恩不尽。
唐-骆宾王--《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臣遣中郎将令狐智通等拥拔山超海之师,当其步阵;遣银州刺史李大志等以跃景腾云之骑,承其马军。
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兹欲劝富人行乐,必先劝之分财;劝富人分财,其势同于拔山超海,此必不得之数也。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顾指则风云总至,回眸而山岳削平,虽复旗鼓所临,有征无战。
故事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经天纬地之帝,求制礼作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拔山超海之力。
北周-庾信--《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是知青牛道士,更延将尽之命,白鹿真人,能生已枯之骨。虽复拔山超海,负德未胜,垂露悬针,书恩不尽。
唐-骆宾王--《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臣遣中郎将令狐智通等拥拔山超海之师,当其步阵;遣银州刺史李大志等以跃景腾云之骑,承其马军。
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兹欲劝富人行乐,必先劝之分财;劝富人分财,其势同于拔山超海,此必不得之数也。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顾指则风云总至,回眸而山岳削平,虽复旗鼓所临,有征无战。
造句
bá shān chāo hǎi
1、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拔山超海之力。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接龙
海水不可斗量 量如江海 海不扬波 波澜壮阔 阔论高谈 谈笑风生 生财有道 道貌岸然 然荻读书 书不尽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bá shān chāo hǎi
1、[拔山扛鼎]bá shān gāng dǐng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反义词
bá shān chāo hǎi
1、[无能为力]wú néng wéi lì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2、[力不从心]lì bù cóng xīn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3、[力所不及]lì suǒ bù jí
及:达到。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