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

zhǐ

笔顺

丿 丿 丿 丿

同音字

拼音为zhēng的字 拼音为zheng的字

基础解释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详细解释

〈名〉

  1. 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第四音。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 “6”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notation or “5”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徵,五声之一,弦用五十四丝,其声清。——《正字通》

    又如:徵羽(宫、商、角、徵、羽五声音节中的后两音)

  2. 另见 zhēng

1. 徵 [zhǐ]

徵 [zhǐ]

〈名〉

  1. 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第四音。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 “6”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notation or “5”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徵,五声之一,弦用五十四丝,其声清。——《正字通》

    又如:徵羽(宫、商、角、徵、羽五声音节中的后两音)

  2. 另见 zhēng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徵-中華語文大辭典

徵征1ㄓㄥzhēnɡ1.召集。[例]~兵|~召|應~入伍。2.徵求;詢問。[例]~詢。3.驗證;證明。[例]~驗|信而有~|文獻可~。4.公開尋求;招請。[例]~婚|~稿|~文|~募。5.課取;收取。[例]~稅|~地。6.預兆;跡象。[例]~兆|凶~|特~|象~。7.姓。徵徵2ㄓˇzhǐ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

徵-中華大字典

1、徵讀音:知陵切,音賘,蒸韻。釋文:
❶召也。从壬。从微省。壬微爲~。行於微而聞達者卽~也。見《說文癑部》。
 〔按从壬下九字。各本譌奪不可讀。今從段本訂正。朱駿聲云。壬微者、自微而之著。微者背也。當以明信應驗爲本義。~召~求爲轉注〕。
❷驗也。《書洪範》:念用庶~。
❸證也。《書胤征》:明~定保。
❹成也。《儀禮士昏禮》:納~。
 〔注〕:使二者幣納以成昏禮。
❺明也。《禮記中庸》:矴不足~也。
❻信也。《莊子逍遙遊》:而~一國者。
❼應也。《莊子列禦寇》:以不~~其~也。
❽審也。《左襄二十八年傳》:以~過也。
❿祥也。《太玄失》:藐德靈~失。
⓫斂也。《周禮閭師》:以時~其賦。
⓬求也。《史記貨殖傳》:故物賤之~貴。《索隱》: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⓭問也。《左僖四年傳》:寡人是~。
⓮典也。《莊子天道》:周之~藏史有老耼者。
⓯止也。《易損》:君子以~忿窒欲。
⓰虛也。見《爾雅釋詁》。
⓱緯書名。《小學紺珠》:禮緯稽命~。樂緯叶圖~。
⓲~在。孔子母名。《禮記檀弓》:夫子之母名~在。言在不稱~。言~不稱在。
⓳姓也。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崇。見《廣韻》。
⓴通懲。《荀子正論》:且~其未也。
㉑通征。《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
2、徵讀音:展里切,音藢,紙韻。釋文:
❶五聲之一。《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音~。
❷~謂之迭。見《爾雅釋樂》。《義疏》:其聲抑揚遞續。其音如事之緖而爲迭。
❸~者。譋也。物盛大而繁譋也。見《風俗通聲音》。
❹~者。止也。見《白虎通禮樂》。
❺~爲事。見《禮記樂記》。
 〔疏〕:~爲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配事也。
3、徵讀音:持陵切,音懲,蒸韻。釋文:縣名。漢置。屬左馮翊郡。當今陝西澄城縣西南。
4、揭釋文:徵譌字。見《正字通》。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ǐ

1、[徵收]zhǐ shōu

徵收有三重意思:“收取赋税”,“泛指收取”和“招收”。

2、[徵课]zhǐ kè

征收赋税。清 吴嘉纪《海潮叹》:“堤边几人魂乍醒,只愁徵课促残生。”

3、[徵书]zhǐ shū

1.古代记载灾异征兆的纬书。《后汉书·千乘贞王伉传》:“初,迎立 灵帝,道路流言 悝 恨不得立,欲钞徵书。” 2.指征召或征调的文书。《后汉书·郎顗传》:“闻徵书到,夜县印綬於县廷而遁去。”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汝父昔罢 豫章,徵书朝发夕至。”唐 白居易《策林三·议井田阡陌》:“於是生业相固,食力相济,其出财征也不待徵书而已平矣。”明 刘基《送李子庚之金陵》诗:“也知使者徵书急,莫厌轻舟出郭频。”

4、[徵亡]zhǐ wáng

招致败亡。汉 徐干《中论·法象》:“却犨 以傲享徵亡,冀缺 以敬妻受服。”

5、[徵喻]zhǐ yù

引证比喻。清 侯方域《卢告》:“而 西旅氏 犯不测,出生死相角逐,我乃顾望两端,成共其名,败远其害,纵夫子曲而赦我,我何面目而见吾二氏之父老哉?抑夫子之徵喻与 西楚 也失辞。”

6、[徵徭]zhǐ yáo

赋税和徭役。清 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边地勤输輓,徵徭念践更。”

7、[徵逐]zhǐ zhú

1.谓交往过从。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宋 韩维《送孔先生还山》诗:“蚕桑事未起,农里得徵逐。”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弟墨书》:“徐宗于、陆白义 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徵逐者也。” 2.特指不务正业,唯在吃、喝、玩、乐上的往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还有那些手头空乏的,虽是空着心儿,亦要充作大老官模样,去逐队嬉游,好像除了徵逐之外,别无正事似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作者虽目光始终不离於 赵,顾事跡则仅此,惟因 赵 又牵连租界商人及浪游子弟,杂述其沉湎徵逐之状,并及烟花。” 3.追随;追求。宋 何薳《春渚纪闻·李朱画得坡仙赏识》:“毛泽民 为郡守……常延致 象先 为作一大屏,真近世絶笔。但日来鉴赏之家,未免徵逐时好,未有深知二人者。”清 朱焘《北窗呓语》:“人一好名,则访求师友,购买书籍,徵逐声气,驰騖名场。”

8、[美徵]měi zhǐ

吉兆。《晋书·沮渠蒙逊载记》:“盖至道之嘉祥,大同之美徵。”

9、[徵守]zhǐ shǒu

谓天子征召守国的诸侯。《周礼·春官·典瑞》:“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郑玄 注:“‘以徵守’者,以徵召守国诸侯,若今时徵郡守以竹使符也。”

10、[徵应]zhǐ yīng

犹证验,应验。《汉书·叙传上》:“盖在 高祖,其兴也有五……三曰神武有徵应。”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温媪 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徵应。”明 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二世皇帝》:“吕后 望气,老嫗哭蛇,英雄欺人耳。然徵应之事,理自应有,莫作奇怪看。”明 叶盛《水东日记·文字等语谶宜避》:“文字著述,官制称谓,器物名号,以至歌謡讖语,戏謔之言,多有徵应,亦皆有当讳避者。”

11、[摊徵]tān zhǐ

摊派征收。唐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一:“旧重之处,流亡益多……有流亡,则已重者摊徵转重。”宋 李骘《徐襄州碑》:“至於补累摊徵,有加无减。”

12、[庶徵]shù zhǐ

各种徵候。《书·洪范》:“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孔 传:“雨以润物,暘以乾物,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以人事则有八政,以天时则有五纪。稽之於卜筮,验之以庶徵,无所不备。”

13、[险徵]xiǎn zhǐ

危险的征兆。《汉书·贾谊传》:“见细德之险徵兮,遥增击而去之。”颜师古 注:“言见苛细之人,险阨之证,故重击其羽而高去。”

14、[徵授]zhǐ shòu

征召授官。清 叶廷琯《吹网录·韦津误死》:“及 洛阳 平,高祖 与 津 有旧,徵授諫议大夫。”参见“徵拜”。

15、[徵祥]zhǐ xiáng

征兆。亦特指祥兆。汉 刘向《说苑·善说》:“陛下之身逾盛,天瑞并至,徵祥毕见。”晋 葛洪《抱朴子·对俗》:“仰望云物之徵祥,俯定卦兆之休咎。”唐 刘知几《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班 书载此徵祥,虽具剖析,而求诸后应,曾不缕陈,叙事之宜,岂其若是?”《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甲)》:“昨宵眼梦有徵祥,今朝得见慈悲相。”

16、[徵稿]zhǐ gǎo

按某一要求征求文稿作品。鲁迅《书信集·致王冶秋》:“张英雄 新近给我一信,又有《文学导报》征稿之印刷品寄来。”闻一多《龙凤》:“前些时接到一个新兴刊物负责人一封征稿的信,最使我发生兴味的是那刊物的新颖命名--《龙凤》。”

17、[徵起]zhǐ qǐ

征召起用。唐 杜甫《洗兵马》诗:“徵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18、[病徵]bìng zhǐ

1.疾病的征候。 2.谓弊病所在。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法 晋 宋 者,知其病徵,宜思有以相过。”

19、[徵迹]zhǐ jì

迹象。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而《卜辞》中则确有多父多母之征迹。”

20、[冥徵]míng zhǐ

谓神灵暗示的征兆。《旧唐书·音乐志四》:“灵应有孚,冥徵不爽。”

21、[徵问]zhǐ wèn

征召询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今 淮南王 孙 建,材能高,淮南王 王后 荼、荼 子太子 迁 常疾害 建。建 父 不害 无罪,擅数捕繫,欲杀之。今 建 在,可徵问,具知 淮南 阴事。”

22、[遐徵]xiá zhǐ

谓对远处或以往的事物加以考察。唐 周鍼《登吴岳赋》:“遐徵众岳,式并嶐崇。”唐 张叔良《五星同色赋》:“逖览传记,遐徵休咎。”

23、[徵债]zhǐ zhài

收债。《魏书·释老志》:“徵债之科,一準旧格。”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寺塔记上》:“韩干,蓝田 人,少时常为貰酒家送酒。王右丞 兄弟未遇,每貰酒漫游,干 常徵债於 王 家。”

24、[徵漕]zhǐ cáo

征收漕粮。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康熙 中,江 南有徵漕之案,官吏伏法者数人。”

25、[徵候]zhǐ hòu

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郁达夫《迷羊》五:“电灯亮起来了,远远传来的旅馆前厅的杂沓声,大约是开晚饭的征候。”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敌人对我 白云岭 战略要点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征候越来越明显了。”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瓦斯灯苗发了红,不似先前那么雪亮了,这是天明的征候。”

26、[徵据]zhǐ jù

犹证据。《宋书·范晔传》:“卿与 谢综,徐湛之、孔熙先 谋逆,并已答款,犹尚未死,徵据见存,何不依实。”《旧唐书·卢藏用传》:“附会前史,变易旧经,依记空文,以为徵据。”

27、[徵币]zhǐ bì

指古代婚礼行纳征礼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懿献梁皇后》:“结婚之际,有命既集,宜备礼章,时进徵币。”李贤 注:“徵,成也。纳币以成婚。”

28、[特徵]tè zhǐ

1.特别征召。 2.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

29、[徵讯]zhǐ xùn

召问。《国语·晋语八》:“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徵讯也。”韦昭 注:“徵,召也。讯,问也。”

30、[徵士]zhǐ shì

1.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 2.征求人才。

31、[徵恠]zhǐ guài

见“徵怪”。

32、[官徵]guān zhǐ

官府的征敛。《旧唐书·狄仁杰传》:“里陌动有经坊,闤闠亦立精舍。化诱倍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须,严於制敕。”

33、[徵命]zhǐ mìng

1.征召、命令。《后汉书·周举传》:“时 梁冀 贵盛,被其徵命者,莫敢不应。”《后汉书·张楷传》:“故 长陵 令 张楷 行慕 原宪,操拟 夷 齐 ……前比徵命,盘桓未至。” 2.指征召的命令。《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而 黄初 以来,徵命屡下,每輒辞疾,拒违不至。”

34、[徵情]zhǐ qíng

犹言抒发感情。清 戴名世《<野香亭诗集>序》:“先生於书无所不读,函盖充周,不见涯涘,而举其所閲歷与覩记者,往往即事以徵情,取之於心,而谐之於韵。”

35、[徵考]zhǐ kǎo

考求征信。明 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夫自 唐 以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凡有司选举,民俗昏聘,则互相徵考。所以明贵贱,别亲疎,各有统纪,不相淆乱也。”郭沫若《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绝对的年代虽然不能知道,相对的年代则大抵可以征考。”

36、[鼓徵]gǔ zhǐ

谓击鼓召众。《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郑玄 注:“大昕,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警,犹起也。《周礼》‘凡用乐’,大胥‘以鼓徵学士’。”

37、[徵车]zhǐ chē

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清 方文《送刘孔安北上》诗:“大云起幽壑,徵车来何迟!”清 顾景星《<楝亭诗钞>序》:“不佞徵车来 长安,晤 子清 如临风玉树。”

38、[诏徵]zhào zhǐ

皇帝下令征召。《后汉书·丁鸿传》:“永平 十年詔徵,鸿 至即召见。”唐 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詔徵。”

39、[徵招]zhǐ zhāo

征召,征聘。唐 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劝君韜养待徵招,不用雕琢愁肝肾。”参见“徵召”。古乐章名。《孟子·梁惠王下》:“﹝ 景公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説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赵岐 注:“《徵招》、《角招》,其所作乐章名也。”杨伯峻 注:“招同‘韶’。”

40、[徵搜]zhǐ sōu

征召搜寻。五代 齐己《怀武陵因寄幕中韩先辈何从事》诗:“凿井耕田人在否,如今天子正徵搜。”

zhēng

1、[徵庸]zhēng yōng

谓被征召任用。《书·舜典》:“舜 生三十徵庸。”孔 传:“言其始见试用。”蔡沉 集传:“徵,召也。舜 生三十年,尧 乃召用。”明 何景明《寄赠王子衡》诗:“文彩惊流辈,徵庸忆往年。”

2、[亡徵]wáng zhēng

国家将亡的征兆。《韩非子·亡徵》:“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汉 王符《潜夫论·思贤》:“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徵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晋 葛洪《抱朴子·吴失》:“危机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3、[徵召]zhēng zhào

征求召集。《汉书·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南朝 梁 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业治身。”《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 杨得意 举荐 司马相如,蒙朝庭徵召去了。”叶圣陶《寒晓的琴歌》:“他们夜间应人家的征召,当然没有练习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征召他们的人睡了,他们才得在那里豫备他们的功课。”

4、[徵兆]zhēng zhào

即将出现的迹象。

5、[表徵]biǎo zhēng

显露于外的征象。

6、[徵言]zhēng yán

验证言辞。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将覈其论,必徵言焉。”《梁书·沉约传》:“徒徵言於石椁,遂延灾于金缕。”

7、[蔡徵]cài zhēng

字希祥,蔡景历之子。

8、[徵酒]zhēng jiǔ

谓行令饮酒。叶叶《庚戌纪事》诗之六:“徵酒初停射覆杯,双扶残醉上琴臺。”

9、[抽徵]chōu zhēng

征收。唐 元稹《织妇词》:“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徵早。”

10、[勾徵]gōu zhēng

犹言搜括聚敛。《旧唐书·韦巨源传》:“巨源 屡践台辅,专行勾徵,废越条章,崇尚侵刻,树怨天下,剥害生灵,兆庶流离,户口减耗。”

11、[徵信]zhēng xìn

考核证实;取信,凭信。唐 柳宗元《徵咎赋》:“再徵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清 方苞《台拱冈墓碣》:“豫为铭幽之文,其言视不肖子 苞 为可徵信於后世。”沉昌直《<柳溪竹枝词>序》:“故大之如二《雅》三《颂》,既在在为国故朝章所寄;小之即閭巷歌謡,所陈者不出一乡一里之间,而语本天真,事皆徵信,寥寥短章,亦实为一方志乘之所自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徵信。”

12、[象徵派]xiàng zhēng pài

以象征主义为创作方法的文艺流派。胡也频《到莫斯科去》:“然而这些名为印象派,象征派,写实派……这些各有来源的西洋画,也不能使 素裳 感到比较的满意。”郭沫若《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五四’以来的新诗有各种各样的新诗,什么新月派,象征派,这个派那个派的,我也弄不大清楚。”参见“象徵主义”。

13、[含商咀徵]hán shāng jǔ zhēng

“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宫咀徵”。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徵的反义词 徵的近义词 徵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徵能组什么词
  • 徵能组什么词语
  • 徵可以组什么词
  • 徵可以组什么词语
  • 徵字可以组什么词
  • 徵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徵字能组什么词
  • 徵字能组什么词语
  • 徵字开头的成语
  • 徵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