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
拼音
tǐ笔顺
丨 𠃍 𠃍 丶 ㇇ 丨 𠃌 一 一 丨 𠃍 一 丨 丨 一 一 丨 𠃍 一 丶 丿 一同音字
拼音为tǐ的字 拼音为ti的字基础解释
1.人、動物的全身。2.身體的一部分。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4.物質存在的狀態或形狀。5.文章或書法的樣式、風格。6.事物的格局、規矩。7.親身經驗、領悟。8.設身處地為人著想。9.與“用”相對。“體”與“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體-中華語文大辭典體体1ㄊ丨ˇtǐ1.身體。[例]人~|~檢|~重|心廣~胖。2.身體的一部分,多指手或腳。[例]肢~|四~不勤|五~投地。3.事物的整體。[例]物~|渾然一~。4.本體;原則。[例]中學為~,西學為用。5.事物的形狀或形態。[例]晶~|液~|立~|正方~。6.事物的形式、格局或規矩等。[例]國~|~制|~例。7.文字的書寫形式。[例]字~|楷~|隸~|篆~。8.文章的體裁。[例]文~|散~|駢~|賦~。9.詩歌的形式。[例]古~詩|近~詩。10.親身實踐或經歷。[例]~驗|身~力行。11.設身處地地(替人著想)。[例]~貼|~恤。12.★一種語法範疇。多表示動詞所指動作進行的狀態。也作「態」。▲即「態」。[例]完成~|進行~。13.姓。體体2ㄊ丨ˇtǐㄊ丨tī參見【體己】。
體-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544.【體】
一身體的各部分,如頭、手、足、肩、背、股等。孟子公孫丑上:“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具體:具備所有身體的各部分。)史記項羽本紀:“王翳取其頭,……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作動詞時,表示把身體各部分分解開,肢解。禮記禮運:“體其犬豕牛羊。”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又特指手足。論語微子:“四體不勤。”文心雕龍麗辭:“造化賦形,支體必雙。”(支:肢。)
引申爲泛指身體。孟子告子下:“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漢書霍光傳:“去病不早自知爲大人遺體也。”
[一體]略等於現代的一樣。司馬遷報任安書:“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
二形狀,形體。易經繫辭上:“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引申爲徵兆,跡象。詩經衛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體:卦體,卦象。)
三體制,體裁。沈約謝靈運傳論:“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蕭統文選序:“古詩之體,今則全取賦名。”
四動詞。設身處其間來分析,體察。禮記中庸:“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又:“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後來的“體會”、“體諒”、“體恤”等義,由此引申出。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ǐ
1、[風體]fēng tǐ
1.风格。南朝 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刀笔不足宣功,风体所以弘益。”《梁书·萧颖达传》:“风体如兹,準绳斯在。” 2.风的本体、实质。《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唐 孔颖达 疏:“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閶闔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风体一也,逐天气随八节而为之立名耳。”
2、[風流體]fēng liú tǐ
指 元 明 时代嘲戏风流、警戒冶荡的作品。元 周德清《中原音韵》卷下:“又云作乐府切忌有伤於音律,且如 女真 风流体等乐章,皆以 女真 人音声歌之,虽字有舛讹,不伤於音律者不为害也。”明 朱有燉《醉乡词二十篇》曲序:“尝观昔人 刘庭信 有风流体乐府,皆豪放不羈,乃酒席中戏漂荡子弟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