韠
拼音
bì笔顺
𠃍 丨 一 丨 𠃍 一 一 𠃋 丨 丨 𠃍 一 一 一 丨 丨 一 一 丨同音字
拼音为bì的字 拼音为bi的字基础解释
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庶见素~兮。”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韠-中華大字典1、韠讀音:壁吉切,音必,質韻。釋文:韍也。所以蔽前。以韋。下廣二尺。上廣一尺。其頭五寸。一命縕~。再命赤~。見《說文》。
〔按左桓二年傳疏云。黻之與~。祭服他服之異名耳。其體制則同。玉藻說玄端服之~云。~、君朱。大夫素。士爵韋。發首言~。句末言韋。明皆以韋爲之。凡~皆象裳色。言君朱大夫素。則尊卑之~。直色別而已。無他飾也。其黻則有文飾焉。明堂位曰。有虞氏服黻。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鄭玄云。韍、冕服之~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禹湯至周。增以畫文。後王彌飾也。山、取其仁可仰也。火、取其明也。龍、取其變化也。天子備焉。諸侯而下。卿大夫山。士羞韋而已〕。
2、蓭讀音:壁吉切,音必,質韻。釋文:
❶畫韋曰~。見《玉篇》。
❷韍也。所以蔽前以韋。下廣二尺。上廣一尺。其頸五寸。一命縕韠。再命赤韠。韠或從皮作~。通作繹。見《集韻》。
3、畢讀音:壁吉切,音必,質韻。釋文:
❶本作翭。《說文譹部》:翭。田网也。从芈。象翭形。微也。或曰甶聲。
〔注〕:有柄网。所以掩兔。張衡西京賦曰。華蓋承辰。天畢前驅。此也。亦象形字。
〔按段注。鴛鴦傳云。~掩而羅之。然則不獨掩兔。亦可掩鳥。皆以上覆下也。~星主弋獵。故曰~。亦曰䍐車。許於率下曰。捕鳥~也。此非別有一~。亦是掩物之网。特牲饋食禮。助載鼎實之器象之。亦曰~。此則用以上載爲異。桂注。象~。當云象~星。甶聲者。文本从田。或以爲从甶得聲〕。
❷濁謂之~。見爾雅釋天。
〔注〕:掩兔之~。或呼爲濁。因星形以名。
〔按史記律書。濁者、觸也。言萬物皆觸死也〕。
❸噣也。見《詩漸漸之石傳》。
〔按盧令序。齊侯好田獵~弋。箋云。~、噣也。釋天李注。噣、陰氣獨起。陽氣必止。故曰~〕。
❹星名。《淮南時則》:旦~中。
〔注〕:~、西方白虎之宿。
〔按卽今小雪節子正二刻二分之中星。正字通云。~八星。二星直上如柄。六星曲爲兩行。張其口。獨斷云。雨師神~星也。其象在天。能雨〕。
❺月名。《爾雅釋天》:月在甲曰~。
〔按史記厤書。月名~聚。索隱。~、月雄也〕。
❻~爲天網。見《後漢蘇竟傳》。
❼竟也。見《廣雅釋詁》。
〔按左傳莊二十九年。龍見而~務。疏引釋例云。~者、竟也〕。
❽盡也。見《爾雅釋詁》。
〔按儀禮士冠禮。兄弟~袗玄。注。~、猶盡也。呂覽長見。西河~入秦。注。~、由盡也。周禮封人注。國人~作。疏。~、亦盡也〕。
❾止也。見《爾雅釋天李注》。
❿皆也。《儀禮士昏禮》:從者~玄端。
〔注〕:~、猶皆也。
⓫疾也。《淮南覽冥》:體便輕~。
⓬終也。《書大誥》:攸受休~。
⓭簡也。《爾雅釋器》:簡謂之~。
〔注〕:今簡札也。
〔按禮記學記。呻其佔~。疏。~、簡也。正字通引宋子京別紙云。伏奉手~。謂手簡也〕。
⓮貫牲體木。見《集韻》。
〔按禮記雜記。~用桑。長三尺。注。~、所以助主人於載者。儀禮大射儀。以弓爲~。注。~、所以敎助執事者。疏。~、是助載鼎實之物。故司馬執弓爲~以指授。特牲饋食禮。宗人執~先入。注。~狀如叉。蓋爲其似~星。取名焉〕。
⓯地名。《爾雅釋丘》:~、堂牆。
〔注〕:今終南山道名~。其邊若堂室之牆。
〔按李注名崖似堂牆曰~。詩終南。有紀有堂。箋云。~、終南山之道名。邊如堂之牆然。周書作飓。葬武王于~。注。~、地名。史記集解引書太誓馬注云。~、文王墓地名〕。
⓰國名〕。左僖二十四年傳〕:~原酆郇。文之昭也。
⓱~門。路門也。見《字彙補》。
⓲~方。神名。《廣雅釋天》:木神謂之~方。
〔按張衡賦薛注。~方、老父神。如烏。兩足一翼〕。
⓳通稷。《荀子哀公》:東野~。〔莊子達生作東野稷〕。
⓴同韠。《荀子正論》:共艾~。
〔注〕:~、與韠同。
㉑同蓽。《爾雅釋器釋文》:~、李本作蓽。
㉒同髐。《爾雅釋丘釋文》:~、本又作髐。
㉓同罼。《詩鴛鴦》:~之羅之。〔呂覽季春作罼之羅之〕。
㉔姓也。~公高後。晉有~卓。見《字彙》。
〔按古今姓氏書辨證云。~出自姬姓。春秋時~萬封於魏〕。
4、縪讀音:壁結切,音必,薄必切,音邲,質韻。釋文:
❶止也。見《說文》。《段注》:鹿車下鐵、陳宋淮楚之間謂之畢。所謂鹿車~也。與用組約圭中央。皆所以止者。
❷韍也。《廣雅釋器》:韍謂之~。
〔按此假爲韠〕。
❸縫也。《儀禮旣夕》:冠六升外~。
〔注〕:~、謂縫著於武也。
5、縪讀音:必結切,音彆,屑韻。釋文:以組約圭也。《考工記玉人》:天子圭中必。
〔注〕:必讀如鹿車~之~。謂以組約其中央而執之。以備失隊。
〔按段玉裁云。古畢、必、通用。故䪐、~、同〕。
6、鞞讀音:補頂切,迥韻。釋文:刀室也。見《說文》。
〔按詩瞻彼洛矣。~琫有珌。傳。~、容刀~也。公劉。~琫容刀。傳。下曰~。疏引正義曰。~者、刀鞘之稱。蓋~之爲言裨也。刀室、所以保護刀者。漢人曰削。俗作鞘。一也。惟攷玉篇。珌、古文作琕。釋文。~、亦作琕。毛鄭詩攷正。遂謂珌、刀下飾。乃~也。并据釋名下末之飾曰琕。以正說文。竊謂劉雖襲毛下曰~之云。而大非毛意。杜預本之以注左傳云。~、佩刀削上飾。且互譌上下矣。諸說紛糾。當從說文詩傳疏爲正〕。
7、鞞讀音:補弭切,音俾,紙韻。釋文:劒削也。《方言》:劒削。自河而西燕趙之間、謂之室。自關而西、謂之~。
〔注〕:~、方婢切。
〔按韻會舉要上聲四引說文。劒室也。上聲二十五引說文。刀室也〕。
8、鞞讀音:鿳彌切,音卑,支韻。釋文:牛~、漢縣名。屬犍爲郡。東晉曰~縣。屬蜀郡。當今四川簡縣西有陽安城是。
9、鞞讀音:蒲糜切,音皮,頻彌切,音脾,支韻。釋文:郫或字。《集韻》:郫。縣名。在蜀。或作~。
10、鞞讀音:駢迷切,音粃,齊韻。釋文:騎鼓也。《禮記月令》:命樂師修鞀~鼓。
〔按文選藉田賦注云。~、與鼙同〕。
11、鞸讀音:簿必切,音佖,質韻。釋文:䩛或字。《集韻》:䩛。車束也。或从畢。
12、鞸讀音:壁吉切,音畢,質韻。釋文:韠或字。《集韻》:韠。韍也。或从革。
13、鞸讀音:補鼎切,迥韻。釋文:鞞或字。《韻會舉要》:鞞。刀室也。或作~。《互詳鞞字》。
【韠】20画 4655·4 bì ㄅㄧˋ 卑吉切,入,質韻,幫。質部。蔽膝。革製,古代官服上的裝飾。亦作“鞸”。詩 檜風 素冠:“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禮 玉藻:“韠,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疏:“他服稱韠,祭服稱韍,是異其名,韍韠皆言爲蔽,取蔽鄣之義也。”參見“韍①”。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ì
1、[朱韠]zhū bì
朝服的红色蔽膝。
2、[緼韠]yùn bì
古代朝服所用浅赤色蔽膝。泛指官服。宋 梅尧臣《和淮阳燕秀才》:“乃信读书荣,况即服緼韠。”参见“緼韍”。
3、[缊韠]wēn bì
古代朝服所用浅赤色蔽膝。泛指官服。
4、[爵韠]jué bì
古代士朝服的蔽膝。因用爵韦制成,故名。
5、[朝韠]cháo bì
犹朝服。
6、[艾韠]ài bì
亦作“艾毕”。上古象刑之一。谓割去罪人之韠以代替宫刑。韠,古代官服上的蔽膝。艾,通“刈”。
7、[韠冕]bì miǎn
《诗·桧风·素冠》:“庶见素韠兮。”朱熹 集传:“韠,蔽膝也,以韦为之。冕服谓之韍,其余曰韠。”后因以“韠冕”借指官员朝觐的衣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