锧
拼音
zhì笔顺
丿 一 一 一 𠄌 丿 丿 一 丨 丨 𠃍 丿 丶同音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
古代腰斩 用的垫座: 斧~。详细解释
铁砧
锧,铁锧砧。——《玉篇》
古代腰斩用的垫座
宜先伏于砧锧。——欧阳修《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
斧。多指古腰斩刑具,两斤相合,如后之铡刀
负覉絷,执鈇锧。——《公羊传》
又如:锧鈇(锧斧。古代斩人的刑具);锧笮(斧与凿。古代腰斩和黥刑的刑具)
星名。“铁锧”的省称
一曰鈇锧,主诛斩…锧欲其忽忽不明,明则兵起,大臣诛。——《晋书·天文志上》
斩,杀
至路折处,反其目而锧之。——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名〉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锧-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鑕
锧-汉语大词典锧zhi
ㄓˋ
〔《广韵》之日切,入质,章。〕
1.古代腰斩人用的砧板。
●《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负羁絷,执鈇锧。”
2.泛指腰斩的刑具。
●宋欧阳修《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将再干于冕旒,宜先伏于砧锧。”
3.斩,杀。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七》:“至路折处,反其目而锧之。”
4.星名。“鈇锧”之省称。
●《晋书·天文志上》:“一曰鈇锧,主诛斩……锧欲其忽忽不明,明则兵起,大臣诛。”
●唐杨炯《浑天赋》:“伤成于钺,诛成于锧。福成于井,德成于衡。”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ì
1、[鈇锧]fū zhì
1.亦作“鈇质”。古代斩人的刑具。借指腰斩之罪。锧,垫在下面的砧板。《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驹 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赐之以死。’”何休 注:“鈇鑕,要斩之罪。”《史记·项羽本纪》:“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 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晋书·齐王冏传》:“言入身戮,义让功举,退就鈇鑕,此 惠 之死贤於生也。”元 李翀《日闻录》:“古者,斩人必加鍖上而斫之,故曰伏鈇质。”清 黄宗羲《陆周明墓志铭》:“昔 李固 之死,汝南 郭亮 左提章鉞,右乘鈇鑕,诣闕上书,乞收其尸。” 2.星名。《隋书·天文志中》:“八魁西北三星曰鈇质,一曰鈇鉞。有星入之,皆为大臣诛。”《宋史·天文志三》:“鈇鑕五星,在天仓西南,刈具也,主斩芻饲牛马。”
2、[伏锧]fú zhì
亦作“伏质”。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鑕”。质,通“鑕”,砧。亦泛指被处死。《史记·张丞相列传》:“苍 坐法当斩,解衣伏质。”汉 班彪《王命论》:“勇如 信、布,强如 梁、籍,成如 王莽,然卒润鑊伏鑕,烹醢分裂。”唐 陈子昂《谢衣表》:“以其伏鑕之魂,更辱赐衣之宠。”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孙蕡陈遇》:“盖仕宦二十年,一禁繫,一从戎,四为下僚,仅一入史局,而不免伏鑕。”
3、[锧笮]zhì zé
斧和凿。古代腰斩和黥刑的刑具。笮,通“凿”。
4、[秉锧]bǐng zhì
执斧。借指武士。
5、[砧锧]zhēn zhì
亦作“碪礩”。古代斩首或腰斩用的垫板。
6、[锧鈇]zhì fū
亦作“鑕斧”。古代斩人的刑具。锧为砧板,鈇即斧。
7、[斧锧]fǔ zhì
古代斩人的刑具,像铡刀。
8、[锧斧]zhì fǔ
见“鑕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