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
拼音
bō笔顺
丿 一 一 一 𠄌 一 丨 丿 ㇏ 一同音字
拼音为bō的字 拼音为bo的字基础解释
1.一种用陶瓷、硬石或金属制成的类似盆而略小的器皿。用来盛放东西或研磨药物。 2.钵多罗(梵语音译词)的简称。和尚盛饭的器具。详细解释
(形声。从金,本声。僧人的食器)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monk's alms-bowl]
吾一瓶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钵盂(佛家语。是僧侣的覆钟状饮食器皿);钵多罗(佛家语。僧侣的食器)
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 。
如:瓦钵;饭钵;粥钵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钵-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鉢
钵-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缽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ō
1、[衣钵]yī bō
衣指僧衣,即袈裟,钵是僧用食具。中国禅宗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叫做衣钵相传。后来把一般的传授思想、学术、技能等,也叫做传授衣钵。
2、[托钵]tuō bō
1.手托钵盂。指僧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梵语的省音译,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联灯会要·雪峰义存禅师》:“鐘未鸣,鼓未响,托鉢向甚么处去?”《续传灯录·惟正禅师》:“闻托鉢乞食,未闻安坐以享。”明 高濂《玉簪记·谭经》:“衣食浑无措,空门来托鉢。”明 陈贞慧《书癸巳毘陵事》:“其时有 澹上人,从 匡庐 来,肩瓢笠,日托钵於市。” 2.泛谓贫困求人。清 张鹿徵《与程端伯先生书》:“邇来落魄无似,托鉢 东牟。”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盍投笔从戎,聊以博升斗,不犹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钱虏之轻薄乎?”《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终日在街头沿门托钵,到了夜间,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3、[钵盂]bō yú
古代和尚用的饭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4、[钵头]bō tóu
钵
5、[研钵]yán bō
硬质材料(如瓷或黄铜)制成的,通常呈碗状的小器皿,用杵在其中将物质捣碎或研磨。
6、[歙钵]xī bō
古代 歙州 出产的一种钵。
7、[钵釪]bō yú
见“鉢盂”。
8、[木钵]mù bō
木制的钵。僧人所用食器。
9、[钵帒]bō dài
见“ 鉢袋 ”。
10、[一钵]yī bō
修行者所持之钵。
11、[展钵]zhǎn bō
谓效僧人以钵盂进食。
12、[讬钵]tuō bō
1.手托钵盂。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到斋堂用膳或向施主家乞求布施,都手托钵盂。 2.指乞食。
13、[乳钵]rǔ bō
研药末等的器具,形状略像碗。
14、[饭钵]fàn bō
盛饭的钵盂。
15、[行钵]xíng bō
僧侣游方时所带的钵盂。亦借指人们出行时所携的食具。
16、[钵略]bō lüè
钵略 指 西突厥 可汗 沙钵略。因泛指塞外。
17、[云钵]yún bō
僧侣云游各地时所持的食器。
18、[火钵]huǒ bō
即火盆。
19、[水钵]shuǐ bō
陶制盛水器具。
20、[擂钵]léi bō
承受杆弄碎的深碗形木容器。
21、[钵那]bō nà
见“ 鉢拏 ”。
22、[钵钱]bō qián
布施僧尼的钱财。
23、[家钵]jiā bō
原指僧侣师传的食器。引申为家中世传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24、[石钵]shí bō
陶钵。僧人用的食器。
25、[钵单]bō dān
僧人的饭单,多用绸片或厚纸折合而成,斋食时用以放置、铺垫钵盂。
26、[杖钵]zhàng bō
锡杖与食钵。均为僧人云游必备之具,因以代指僧人行踪。
27、[法钵]fǎ bō
僧尼用于化斋盛食的钵盂。《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逐日里送真经,使的奴家舌头破,血染法鉢。”
28、[钵拏]bō ná
亦作“钵那”。钱。梵语的音译。据说八十枚贝珠为一钵拏,十六钵拏为一迦利沙钵拏。
29、[瓶钵]píng bō
1.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瓶盛水,钵盛饭。 2.指僧人化缘。 3.指僧人。
30、[钵授]bō shòu
犹授钵。僧侣传授衣钵等法物。引申为思想、学术、技能方面的传授与继承。
31、[指钵]zhǐ bō
最小型号的花盆,尤指用于播种育苗(例如兰花种子育苗)
32、[斋钵]zhāi bō
即钵。僧尼的食器。
33、[髹钵]xiū bō
涂上漆的钵盂。
34、[瓦钵]wǎ bō
陶制的容器,似盆而较小。《周书·儒林传·卢光》:“令 光 於桑门立处造浮图,掘基一丈,得瓦鉢、锡杖各一。”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止不过瓦鉢内斟村酿,那里有金盏内泛羊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二回:“还有一个大瓦鉢,满满的盛着一鉢切碎的西瓜皮。”
35、[捺钵]nà bō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36、[钵袋]bō dài
亦作“钵帒”。犹衣钵。佛教中由师授徒表示传法的袈裟和钵。引申为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宋 陆游《别建安》诗之一:“三十年来云水僧,常挑鉢帒繫行縢。”宋 陆游《示子聿》诗:“我死汝应传鉢袋,勉持愚直报明时。”清 查慎行《得树楼杂钞》卷十五:“鉢袋,犹禪家所云衣鉢也。惟 放翁 诗常用之。”
37、[四钵]sì bō
佛成道时,四天王各献一石钵,佛受之,重迭为一而用,故称四钵。见《普曜经·四天王上钵品》。
38、[沙钵]shā bō
用陶土和沙烧制的钵头。用作盛器或食具。
39、[纳钵]nà bō
亦作“纳宝”。契丹语译音。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40、[钵龙]bō lóng
钵中之龙。事本 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僧涉》:“僧涉(一作 沙公)者,西域人也……能以祕祝下神龙。每旱,坚 常使之呪龙。俄而龙便下鉢中,天輒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