鉢
拼音
bō笔顺
丿 丶 一 一 丨 丶 丿 ㇀ 一 丨 丿 ㇏ 一同音字
拼音为bō的字 拼音为bo的字基础解释
见“钵”。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鉢-中華語文大辭典鉢钵ㄅㄛbō「缽」的異體字。
鉢-中華大字典1、鉢讀音:北末切,音潑,曷韻。釋文:
❶盋或字。《說文新附》:盋。器盂屬。或从金从本。
❷瓶~。僧家食器也。《梁書儒林傳》:廢俎豆。列瓶~。
❸衣~。佛家世受之物。見《聞錄》:登庸衣~亦相傳。
〔按後世凡物相傳。皆襲稱衣~〕。
❹優曇~。佛典所稱花名。《法華經》:如優曇~花。時一現耳。
〔注〕:優曇~。五百年開花。有花無實。
❺古~。山名。《一統志》:古~山。在橫州北。形如僧~。〔當在今廣西橫縣境〕。
〔又〕:~池。山名。在今江蘇淮安縣西。
❻放~。石名。《一統志》:放~石。在南雄府雲封山側。〔當在今廣東南雄縣境〕。
❼捺~。契丹語。謂四時所居處也。《遼史營衞志》:春捺~。夏捺~。秋捺~。冬捺~。
❽阿~。遼人名。《五代史四鈚附錄》:蕭翰、契代之大族。其號阿~。本無姓氏。及將以爲節度使。李崧爲製姓名曰蕭翰。
2、鲀讀音:兵末切,音缽,曷韻。釋文:器也。見《海篇心鏡》。
3、盋讀音:北末切,音撥,曷韻。釋文:~器。盂屬。見《說文新附》。
〔按字或作鉢。詳鉢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ō
1、[鉢钱]bō qián
布施僧尼的钱财。宋 苏辙《杨惠之塑维摩像》诗:“真人遗意世莫识,时有游僧施鉢钱。”《宋史·宗室传三·镇王竑》:“妻 吴氏 为比丘尼,赐 惠浄法空太师,月给鉢钱百贯。”
2、[佛鉢]fó bō
相传为佛陀所用的食钵。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佛鉢,青玉也,受三斗许。”晋 法显《佛国记》卷上:“昔 月氏王 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取佛鉢。”《魏书·释老志》:“又 沙勒 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鉢并画像迹。”
3、[髹鉢]xiū bō
涂上漆的钵盂。元 吴师道《和黄晋卿<北山纪游诗>》:“传玩遗髹鉢,兴嗟对殯宫。”
4、[饭鉢]fàn bō
盛饭的钵盂。元 张宪《赠西僧》诗:“胡经函贝叶,饭鉢繫椰瓢。”
5、[乳鉢]rǔ bō
亦作“乳钵”。研细药物的器具,形如臼而小。宋 洪迈《容斋四笔·雷公炮炙论》:“癥块者,以硵砂、硝石二味,乳鉢中研作粉,同煅了,酒服,神效。”宋 朱熹《乳饼诗》:“清朝荐疎盘,乳钵有真味。”《西游记》第六九回:“医官听命,即将八百八味,每味三斤……并乳鉢、乳槌之类都送至馆中。”《红楼梦》第二八回:“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鉢乳了隔面子呢。”
6、[石鉢]shí bō
陶钵。僧人用的食器。元 虞集《送开元雪窗光禅师归平江》诗:“八月露水繁,石鉢满华蜜。”元 萨都剌《贺天竺长老訢笑隐召住大龙翔集庆寺》诗:“衲衣香暖留春麝,石鉢云寒卧夜龙。”
7、[鉢那]bō nà
见“鉢拏”。
8、[铁鉢]tiě bō
僧徒的食器。用铁制成,故称。唐 戴叔伦《赠行脚僧》诗:“木杯能渡水,铁鉢肯降龙。”唐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至今铁鉢在,当底手跡穿。”
9、[鉢略]bō lüè
钵略 指 西突厥 可汗 沙钵略。因泛指塞外。五代 谭用之《塞上》诗之二:“鉢略城边日欲西,游人却忆旧山归。”
10、[纳鉢]nà bō
亦作“纳宝”。契丹语译音。相当于汉语的“行在”。辽、金、元 时国君的行营。元 周伯琦《<扈从诗>前序》:“啟行至 大口,留信宿,歷 皇后店 皁角,至 龙虎臺,皆纳鉢。犹 汉 言顿宿所也。”元 杨允孚《滦京杂咏》之一:“纳宝盘营象輦来,画帘毡暖九重开。”
11、[鉢拏]bō ná
亦作“钵那”。钱。梵语的音译。据说八十枚贝珠为一钵拏,十六钵拏为一迦利沙钵拏。《大宝积经·菩萨藏会·大自在天授记品》:“定应以此五百羯利沙鉢那,贸花散奉放光如来。”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一:“羯利沙鉢那,亦作迦利沙鉢拏,声之转也。鉢拏,此云铜钱,十六鉢拏为一迦利沙鉢拏。”
12、[法鉢]fǎ bō
僧尼用于化斋盛食的钵盂。《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逐日里送真经,使的奴家舌头破,血染法鉢。”
13、[宝鉢]bǎo bō
称僧人的钵盂的敬辞。《法苑珠林》卷五一:“男女擎持宝鉢,满中七宝,取无穷尽。”《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六和持宝鉢,八敬捧金臺。”
14、[鉢单]bō dān
僧人的饭单,多用绸片或厚纸折合而成,斋食时用以放置、铺垫钵盂。宋 范成大《净慈显老为众行化且示近所写真戏题五绝就作画赞》之二:“冒雪敲冰乞米迴,斋堂如海鉢单开。”
15、[鉢囊]bō náng
僧人盛放钵盂的袋子。《四分律·杂揵度之二》:“手捉鉢难护持,佛言:听作鉢囊盛,不繫囊口。鉢出,佛言:应绳繫,手捉鉢囊难护持。”宋 苏轼《题净因壁》诗:“瞑倚蒲团卧鉢囊,半窗疏箔度微凉。”
16、[鉢龙]bō lóng
钵中之龙。事本 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僧涉》:“僧涉(一作 沙公)者,西域人也……能以祕祝下神龙。每旱,坚 常使之呪龙。俄而龙便下鉢中,天輒大雨”。
17、[鉢吒]bō zhà
僧人用以裹身的独幅毡。梵语的音译。
18、[鉢盂]bō yú
亦作“钵釪”。僧人的食器。亦指传法之器。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 刘 听 林公 讲,王 语 刘 曰:‘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復更听,王 又曰:‘自是鉢釪后 王 何 人也?’”唐 岑参《太白胡僧歌》:“窗边锡杖解两虎,牀下鉢盂藏一龙。”《西游记》第五三回:“圣僧啊,这鉢盂饭是 孙大圣 向好处化来的。”
19、[斋鉢]zhāi bō
即钵。僧尼的食器。宋 苏轼《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诗:“遣化何时取众香,法筵斋鉢久凄凉。”
20、[行鉢]xíng bō
僧侣游方时所带的钵盂。亦借指人们出行时所携的食具。元 张养浩《中都道中》诗:“露湿弊袍寒衬月,风餐行鉢暗凝尘。”
21、[鉢头]bō tóu
1.唐 代乐舞节目。传自西域。唐 张祜《容儿钵头》诗:“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 容儿 弄《鉢头》。” 2.盛器。《西游记》第五三回:“拿这鉢头儿去,是必多取些来。”
22、[鉢塞莫]bō sāi mò
念珠。梵语的译音。珠多以木槵子108颗为一串,每念一佛名,即过一子。《牟梨曼陀罗咒经》:“其身一手持如意珠,一手把鉢塞莫。”
23、[顩鉢罗]yǎn bō luó
梵文Kambala的音译。意为羊毛。
24、[鉢特摩]bō tè mó
红莲花。梵语padma的音译。《大宝积经·菩萨藏会·金毗罗天受记品》:“时 金毗罗 与其部从,即持种种天曼陀罗华、殟鉢罗华、鉢特摩华、拘贸陀华、奔荼利华。”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一:“鉢特,徒得反。旧言波头摩,又作波头暮,此云赤莲花也。”
25、[降龙鉢]xiáng lóng bō
降伏毒龙的佛钵。《佛本行集经·迦叶三兄弟品》:“如来 化 迦叶 三兄弟,至 优娄频螺村,求一止息处,彼有一草堂,迦叶 一弟子病下痢,秽草堂,故以恨摈出之,死为毒龙,在此草堂害人畜,迦叶 欲伏之,祭祝火神,火神之力不及。如来 住堂内,寂然入禪室。尔时,毒龙吐火焰逼如来,如来 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炽燃,如大火聚。时毒龙见 如来 所坐处独寂然无火,自至佛所,踊身入佛鉢中。”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涉公》:“涉公 者,西域人也……以 符坚 建元 十二年至 长安,能以祕呪呪下神龙。每旱,坚 常请之呪龙,俄而龙下鉢中,天輒大雨。坚 及羣臣亲就鉢中观之,咸叹其异。”后遂以“降龙鉢”泛指僧道的钵盂。宋 陆游《寓天庆观有林使君年八十七方烧丹云》诗:“故携开士降龙鉢,来寄高人梦蝶牀。”
26、[传鉢袋]chuán bō dài
犹传衣钵。谓继承祖业。宋 陆游《示子聿》诗:“我死汝应传鉢袋,勉持愚直报明时。”
27、[优昙鉢]yōu tán bō
梵语的音译。又译为优昙、优昙华、优昙钵罗、优钵昙华、乌昙跋罗。即无花果树。产 印度,我国 云南 等地亦有生长。其花隐于花托内,一开即敛,不易看见。佛教以为优昙钵开花是佛的瑞应,称为祥瑞花。《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子良 启进沙门於殿户前诵经,世祖 为感,梦见优曇鉢花。”宋 桑世昌《兰亭博议·临摹》:“逸少 笔迹如优曇鉢花,近世罕见。”清 高士奇《天禄识馀·优昙钵》:“今 广东 新兴县 有优曇鉢,似枇杷,无花而实,即所谓无花果也。”
28、[沿门讬鉢]yán mén tuō bō
见“沿门持鉢”。
29、[击鉢催诗]jī bō cuī shī
南朝 齐 竟陵王 萧子良,常于夜间邀集才人学士饮酒赋诗,刻烛限时,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萧文琰 认为这并非难事,乃与 丘令楷、江洪 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要求钵声一止,诗即吟成。见《南史·王僧孺传》。后以“击鉢催诗”指限时成诗,亦以喻诗才敏捷。《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击鉢催诗,我要击鉢了。”亦省作“击鉢”。宋 陈师道《次韵苏公蜡梅》:“坐想明年 吴 与 越,行酒赋诗听击鉢。”清 赵翼《自鸣钟》诗:“投籤常恐就睡酣,击鉢不怕催诗恶。”
30、[衣鉢相传]yī bō xiāng chuán
1.中国 禅宗初祖至五祖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故称。《旧唐书·方伎传·神秀》:“昔 后魏 末,有僧 达摩 者,本 天竺 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 释迦 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2.泛指一般师徒间学艺上的继承。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贡举》:“和鲁公 凝,梁 贞明 三年 薛廷珪 下第十三人及第,后唐 长兴 四年知贡举,独爱 范鲁公 质 程文,语 范 曰:‘君文合在第一,暂屈居第十三人;用传老夫衣鉢。’时以为荣。其后相继为相。当时有赠诗者曰:‘从此庙堂添故事,登庸衣鉢尽相传。’”《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将来谈《文明小史》的,或者有取法诸公之处,薪火不絶,衣鉢相传,怕不供诸君的长生禄位么?”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其所以衣鉢相传,为 希 学之正统者,盖有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