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
拼音
hán笔顺
一 丨 丨 一 一 ㇌ 丨同音字
拼音为hán的字 拼音为han的字基础解释
邯郸(Hándān),地名,在河北。详细解释
古地名
赵邯郸县。从邑,甘声。——《说文》。 朱曰:“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甘地有 邯山。
进至邯郸。——《后汉书·光武纪》。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
又如:邯郸丽步(赵地美女的优美舞蹈);邯郸梦(又称“黄梁梦”)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邯-中華語文大辭典邯ㄏㄢˊhán1.用於地名。邯鄲,地名,在河北。2.姓。
邯-漢語大字典邯
《説文》:“邯,趙邯鄲縣。从邑,甘聲。”
(一)hán ㊀《廣韻》胡安切,平寒匣。談部。
(1)〔邯鄲〕1.古都邑名。春秋时卫邑,后属晋。战国属赵,赵敬侯自晋阳徙都于此。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2.县名。秦置,属河北省。东魏天平初废,入临漳县。隋开皇时改易阳县,又复置邯郸县。唐宋金元因之。明清皆属广平府。1952年析县区置邯郸市。《説文·邑部》:“鄲,邯鄲縣。”朱駿聲通訓定聲:“鄲,今直隸廣平府邯鄲縣。”《左傳·定公十年》:“衛侯伐邯鄲午於寒氏。”杜預注:“邯鄲,廣平縣也。”杨伯峻注:“邯鄲本衛邑,後屬晋……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三十里。”《史記·魏世家》:“二十年,歸趙邯鄲,與盟漳水上。”《後漢書·光武帝紀》:“進至邯鄲。”毛泽东《国民党进攻的真相》:“其中的彰德北进一路,攻至邯郸地区之八个师,两个师反对内战,主张和平。”3.古郡名。秦始皇十九年置。治所在邯郸(今邯郸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泜河以南,滏阳河上游和河南省内黄县、浚县,山东省馆陶县、冠县西部地区。汉高帝四年改为赵国。景帝时又一度改为邯郸郡。4.复姓。《廣韻·寒韻》:“邯,邯鄲,漢複姓。漢有衛尉邯鄲義。《風俗通》云:因國為姓也。”
(2)古水名。在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西。有东、西二水,自北南流,经古邯川城左右注入黄河,故有东邯、西邯之称。东汉永平初马武击破西羌于东邯、西邯,永元中侯霸置东邯、西邯屯田五部,皆即此。《後漢書·西羌傳》:“侯霸復上置東西邯屯田五部。”李賢注:“邯,水名。邯分流左右,在今廓州。”又《馬武傳》:“武復追擊到東西邯,大破之。”
㊁《廣韻》胡甘切,平談匣。
(1)同“ࣵע\u001D。或。《廣韻·談韻》:“邯,江湘人言也。”周祖谟校勘記:“故宫王韻邯作ࣵף\u0002注云‘或’。案此邯字當作ࣵף\u0002”清戴震《方言疏證》卷十:“《廣韻》:‘邯,江湘人言也。’言下應脱一‘或’字。”
(2)姓。《集韻·談韻》:“邯,亦姓。”
(二)hàn 《集韻》户感切,上感匣。
〔邯淡〕丰盛之意。《集韻·感韻》:“邯,邯淡,豐盛意。”《漢書·王莽傳》:“封都匠仇延為邯淡里附城。”顔師古注:“邯淡,豐盛之義。”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hán
1、[燕邯]yàn hán
犹 燕 赵。
2、[邯淡]hán dàn
犹丰盛。
3、[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庄子·秋水》记载,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而且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4、[邯钢转债]hán gāng zhuǎn zhài
由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债券,发行日期为2003-11-26.发行面值:100元,上市地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