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
拼音
yáng笔顺
㇌ 丨 丨 𠃍 一 一左长右短。“阝”的“阝”弯曲自然,宜短,竖画正直。“曰”框形端正,宽窄适中,横向笔画均匀。
同音字
拼音为yáng的字 拼音为yang的字基础解释
1.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阴~二气。 2.太阳;日光:~光。~历。~坡。朝~。向~。 3.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在衡山之南)。洛~(在洛河之北)。 4.凸出的:~文。 5.外露的;表面的:~沟。~奉阴违。 6.指属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宅。~间。~寿。 7.带正电的:~电。~极。 8.指男性生殖器。 9.姓。详细解释
(形声。从阜,昜( 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阳,高明也。——《说文》
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尔雅》
利刊阳木而火之。——《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华山之阳。——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阳谷皆入汶。—— 清· 姚鼐《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
又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阳陆(山之南);阳濒(水之北岸);阳林(生在山南的林木);阳木(山南之木);阳柯(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阳崖(向南的山崖);阳坡(向阳的山坡)
太阳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小雅·湛露》
阳春布德泽。——《乐府诗集·长歌行》
斜阳草树。——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少年如朝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阳精(太阳);斜阳;阳宗(指太阳);阳明(太阳、阳光。也指光明。人体经络名);阳彩(日光,太阳的色彩)
物体的正面,前面
自昔以钱之有字处为阴,无字处为阳。——清· 顾炎武《日知录·钱面》
男性生殖器
其国男子年五十余,阳多痿。——《海国闻见录·东洋记》
又如:阳物(男性生殖器)
农历十月的别称 。
如:阳月(农历十月的别名,也称小阳春);阳朔(农历十月初一)
精液
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为野合。——《玉堂嘉话》
外面
必谋功不察志,论阳效不存阴计。——汉· 王充《论衡定贤》
又如:阳浮(表面顺从);阳效(表面的功效);阳冻(地面上的冰冻);阳事(外治,宫廷以外的政事);阳冰(结在水面的冰)
晴天
仰福帝居,阳曜阴藏。——《文选·张衡·西京赋》
天
阳灵停曜于其表,阴祗雾于其里。——《文选·左思·魏都赋》
又如:阳灵(天神);阳祀(祭天及宗庙)
人世
唐王游地府,回生阳世,开设水陆大会,超度阴魂。——《西游记》
又如:阳类(人世间的物类);阳寿(人在世间的寿命);阳报(在人世间得到的报应);阳功(人间功德)
额 。又指前面正面
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周礼》
眸子。借指美目
阳,《方言》:燕、 代、 朝鲜、 洌水之间或好目为阳。——卷子本《玉篇》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阳是贯彻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 。
如:阴阳二气;阳九
古代阴阳家、方士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一元为一百零六岁,有旱灾九年,称为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
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为奇数,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为阴数之穷。
道家称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天厄称为阳九,地亏称为百六);阳干(指十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即列于单数位天干。与阴相对);阳木(春夏所生的树木。一说为山南之木);阳辰(相术家以十二地支中的单数位,子、寅、辰、午、申、戊六日为阳辰,余六日为阴辰);阳鱼(鱼。因其生于阴生属于阳,故名);阳童(未成年而死的庶子。一说男孩夭亡为阳童,女孩夭亡为阴童);阳施(阳气散布);阳道(外事,政事);阳会(古俗妇女于每月十九日夜举行的一种聚会);阳德(阳气。也指日);阳错(阴阳家的迷信之说);阳声(古乐声分阴阳,六律为阳声。也指清声);阳灵(祭天之所。也指太阳)
中国中医学上指人体内部某些器官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素问》
又如:阳病(中医指阳虚有寒的病症);阳疾(中医指热邪)
春秋国名 。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
春秋燕邑名 。在今河南省唐县东北
指春夏
夫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张衡《西京赋》
又如:阳和(春天的暖气);阳夏(夏季);阳时(春夏之时);阳官(指《周礼》中的春官)
中午
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同人祭日以朝及暗。——《礼记》
通“旸”。日出
殷人祭其阳。——《礼记·祭义》。郑玄注:“阳,读为曰雨曰旸之旸。”
艾,时阳若。——《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姓。
如:阳成(复姓)
凸出 。
如:阳沟里失风(喻在安全场合出事);阳文(镂刻在器物上凸起的文字。也称阳识);阳刻(浮雕)
带正电的 。
如:阳电;阳极
颜色明亮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曹植《洛神赋》
鲜明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吕氏春秋》
温暖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豳风》
又如:阳回(阳气回转);阳晁(晴朗的早晨);阳嘉(春日的暖气);阳春有脚(比喻为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干旱
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汉书》
诈伪
皆阳应曰。——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如:阳言(诈言。同佯言)
奇数
阳数奇,阴数偶。——《白虎通》
又如:阳爵(奇数的爵位等级);阳数(奇数)
外露;显露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
假装
而箕子被发阳狂。——《大戴礼记·保傅》
然阳浮慕之。——《史记·酷吏张汤传》
故胜己者,则不得闻,闻亦阳不知也。——晋· 葛洪《抱朴子》
复苏;生长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潜《杂诗》
通“扬”。举起
君子阳阳。——《诗·王风·君子阳阳》。王先谦云:“阳为扬之假借。”
其声清阳而远闻。——《周礼·考工记·梓人》
表面上
吴主孙休,恐其内变,阳示恩宠,内实防之。——《三国演义》
又如:阳施阴夺(表面给予,暗中夺回);阳奉阴违
〈名〉
〈形〉
〈动〉
〈副〉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阳阳-汉语大词典阳阳1.色彩鲜明貌。
●《诗·周颂·载见》:“龙旗阳阳,和铃央央。”
●毛传:“言有文章也。”
●孔颖达疏:“龙旗者,旗上画为交龙,故知阳阳,言有文章。”
●朱熹集传:“阳,明也。”
2.形容温暖如春。
●《管子·轻重己》:“宜藏而不藏,雾气阳阳,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不藏之害也。”
●马非百新诠:“此处‘阳阳’二字,从下文‘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二语观之,似是指温阳而言,谓冬天气候温暖如阳春时也。”
●《楚辞·王褒<九怀·尊嘉>》:“季春兮阳阳,列草兮成行。”
王逸注:“三月温和,气清明也。”
●《南齐书·乐志》:“景阳阳,风习习。”
3.壮健貌。
●宋王安石《杜涣墓志铭》:“翼翼而才,颀而阳阳。”
4.自得貌。阳,通“扬”。
●《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
●毛传:“阳阳,无所用其心也。”
●朱熹集传:“阳阳,得志之貌。”
●元迺贤《颍州老翁歌》:“聒天丝竹夜酣饮,阳阳不问民啼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对簿时,君虽引嫌不问,而阳阳有德色。”
5.自若貌。阳,通“扬”。
●《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叔陵修饰虚名,每入朝,常于车中马上,执卷读书,高声长诵,阳阳自若。”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巡(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饮量》:“﹝陶文毅公﹞在安徽藩任时,尝与孙平叔中丞以火酒角量,自辰至亥,孙已酩酊,而公仍阳阳如平常也。”
同:陽陽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áng
1、[太阳]tài yáng
1.银河系的恒星之一,是一炽热的气体球,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34万倍,表面温度约6000℃,内部温度约1500万℃,内部经常不断地进行原子核反应而产生大量的热能。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距地球约1.496亿千米。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它旋转并且从它得到光和热。(图见“太阳系”) 2.指太阳光:今天~很好。 3.指太阳穴。
2、[阳光]yáng guāng
1.日光:~灿烂。~充足。 2.属性词。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少年。 3.属性词。(事物、现象等)公开透明:~采购。~操作。
3、[阳历]yáng lì
也叫太阳历。历法的一种。年的长度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为依据,月的长短则是人为决定,与月亮圆缺无关。现代各国通用的公历就是由阳历改编而成的,通称阳历。
4、[阳台]yáng tái
楼房凸出去的小平台,有栏杆,可以乘凉、晒太阳或远望。
5、[阳春三月]yáng chūn sān yuè
阳春三月指的是阴历的三月。
6、[夕阳]xī yáng
1.傍晚的太阳:~西下。 2.属性词。比喻传统的、因缺乏竞争力而日渐衰落、没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7、[阴阳]yīn yáng
1.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 2.古代指日、月等天体运行规律的学问。 3.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
8、[遮阳]zhē yáng
1.遮挡阳光:撑起伞来~。 2.指帽檐或形状像帽檐那样可以遮阳光的东西。
9、[阳气]yáng qì
1.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元 赵孟頫《题<耕织图>》诗之十四:“仲春冻初解,阳气方满盈。”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四:“明亮的灯光洋溢在这小小的房间内,找不出半个阴森森的暗陬,精致而又舒服的陈设都像在放射温暖的阳气。” 2.指活人的生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道摄召亡魂渡桥来相会,却是只好留一个亲人守着,人多了阳气盛,便不得来。”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其憧憧往来之鬼……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 3.喜气;喜色。《文选·枚乘<七发>》:“然阳气见於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李善 注:“《周书》曰:‘民有五气,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 4.比喻精神焕发,得意洋洋。李广田《花潮》:“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阳气得很。”沙汀《记贺龙》三八:“他阳气地笑着;而他的神情、态度,更加使我深切地感觉到,他正是一个除开革命利益,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5.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因散布部位不同,其具体作用和名称亦各有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10、[阳性]yáng xìng
1.诊断疾病时对进行某种试验或化验所得结果的表示方法。如果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存在或对某种药物有过敏反应,则结果呈阳性。 2.某些语言里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分别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中性。
11、[重阳]chóng yáng
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故名。中国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现定为中国老年节。
12、[向阳]xiàng yáng
对着太阳,一般指朝南:~三间北房。
13、[浏阳]liú yáng
县名。在湖南省东部,湘江支流浏阳河流域。农林产以稻、油茶、竹、木材、麻类为主,并产爆竹、豆豉、夏布等。
14、[平阳]píng yáng
〈方〉指平地。
15、[阳痿]yáng wěi
成年男子性功能障碍的病,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而不能性交。多由前列腺炎症或神经功能障碍等引起。
16、[壮阳]zhuàng yáng
中医通常指用温补的药物来强壮人体的阳气,也指增强男子的肾功能、性功能。
17、[阳刚]yáng gāng
1.(男子风度、气概、体魄)刚强(跟“阴柔”相对,下同):~之气。 2.(文艺作品等的风格)强劲有力:他的书法作品表现出~之美。
18、[艳阳]yàn yáng
1.明亮的太阳:~高照。 2.明媚的风光,多指春天:~桃李节。~天(明媚的春天)。
19、[三阳]sān yáng
1.《易》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乾》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唐 崔琮《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艺文类聚》卷八引 南朝 宋 孔皋《会稽记》:“餘姚县 南百里,有 太平山 ……三阳之辰,华卉代发。”宋 王安石《谢林肇长官启》:“三阳肇岁,万物同春。”《西游记》第四四回:“三阳转运,万物生辉。”参见“三阳开泰”。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乃使弟子 子阳 厉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5.晋 张载 字 孟阳,张协 字 景阳,张亢 字 季阳,合称“三 阳”。唐 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魏 则十 龙 儒雅,晋 则三 阳 藻缀。”宋 梅尧臣《送少卿知宣州》诗:“族本三 阳 重,诗从小 谢 清。” 6.唐 代宫殿名。《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 久视 元年﹞復於 神都,作 三阳宫。”唐中宗《石淙》诗:“三阳 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
20、[华阳]huá yáng
1.旧县名。在四川成都东南部。 2.古以华山之南为华阳地区。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贵一带。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即记载此地区历史。
21、[荥阳]xíng yáng
地名。在河南郑州西。
22、[阳极]yáng jí
电池等直流电源中吸收电子带正电的电极。干电池中间的炭精棒就是阳极。也叫正极。 电子器件中吸收电子的一极。电子管和各种阴极射线管中都有阳极,接受阴极放射的电子,这一极跟电源的阳极相接。
23、[骄阳]jiāo yáng
强烈的阳光:~似火。
24、[阳朔]yáng shuò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辖县。为著名风景区,有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
25、[元阳]yuán yáng
中医谓人体阳气的根本。
26、[阳虚]yáng xū
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阳虚大多具有气虚症状,同时兼有寒象。表现为畏寒肢冷、喜吃热饮、体温偏低、面色fe5f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27、[暖阳]nuǎn yáng
温暖的太阳。
28、[阳山]yáng shān
1.山名。 2.古县名。在今广东省阳山县东。
29、[云阳]yún yáng
1.《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 使 秦,秦 用 李斯 谋,留 非,非 死 云阳。”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云阳城 在 雍州 云阳县 西八十里 秦始皇 甘泉宫 在焉。”汉 桓宽《盐铁论·毁学》:“李斯 相 秦,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於囹圄,车制於 云阳 之市。”后世诗词戏曲小说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我将杀人贼斩首在 云阳 内。”明 许三阶《节侠记·直谏》:“出言廝挺真无状,怎饶他伏法 云阳。” 2.指 云梦泽 中 高唐之台。一说为“阳云”之误。《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於是 楚王 乃登 云阳之臺。”李善 注引 孟康 曰:“云梦 中 高唐之臺 宋玉 所赋者,言其高出云之阳。”唐 李白《代寄情楚辞体》:“云阳 一去,以远隔 巫山 緑水之沉沉。”王琦 注:“诗意正暗用《高唐赋》中神女事,知 云阳 乃 阳云 之误为无疑也。”宋 黄庭坚《减字木兰花》词:“云阳臺 下,更值清明风雨夜。知道愁辛。果是当时作赋人。” 3.古县名。指今 江苏省 丹阳市。《文选·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 云阳,落日次 朱方。”李善 注引《越绝书》:“曲阿 为 云阳县。”唐 李白《丁都护歌》:“云阳 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王琦 注:“《元和郡县志》:江南道 润州 丹阳县,本旧 云阳县。秦 时……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 曲阿。”宋 陆游《送子虡赴金坛丞》诗:“悠悠 阳羡路,渺渺 云阳 川。” 4.古县名。故地即 秦 云阳邑。汉 时改县,属 左冯翊。《文选·潘岳<西征赋>》:“面 终南 而背 云阳,跨平原而连嶓冢。”李善 注:“《汉书》左冯翊 有 云阳县。” 5.树精。晋 葛洪《抱朴子·登陟》:“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 6.秦 程邈 因罪而囚 云阳 狱。在狱中,增减大篆书笔画,创为隶书,始皇 善之,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后因以“云阳”指称隶字。南朝 梁 庾肩吾《<书品>序》:“爰洎中叶,捨烦从省;渐失 潁川 之言,竟逐云阳之字。”宋 晁补之《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云阳八体又瓜剖,至使 汉 童讹尉律。”参阅《晋书·卫恒传》。
30、[阳宅]yáng zhái
迷信的人称住宅(对“阴宅”而言)。
31、[紫阳]zǐ yáng
1.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别称。 2.传说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阳为称号。如周穆王时李八百号紫阳真君,汉周义山、宋张伯端俱号紫阳真人。亦用以泛指道士。
32、[九阳]jiǔ yáng
1.天地的边沿。 2.古代传说的日出处。 3.太阳。 4.道家以纯阳为九阳。 5.山名。
33、[凤阳]fèng yáng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用“凤阳”指朝阳。
34、[阳城]yáng chéng
1.春秋 时 楚国 贵族的封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迷 下蔡。”李善 注:“阳城、下蔡,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唐 李商隐《无题》诗:“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 阳城 十万家。” 2.古城楼名。《文选·左思<蜀都赋>》:“结 阳城 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刘逵 注:“阳城,蜀 门名也。” 3.山名。《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杨伯峻 注:“古 阳城 在今 河南 登封县 东南,俗名曰 城山岭。”参阅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登封县》。
35、[阳关]yáng guān
1.古关名。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当时阳关和玉门关是对西域交通的门户,玉门关为北道,阳关为南道。 2.古关名。战国时巴国三关之一,在今重庆东石涧关。三国蜀又置关于此。
36、[开阳]kāi yáng
1.北斗七星的第六星。《文选·张衡<思玄赋>》:“据开阳而頫眡兮,临旧乡之暗蔼。”李善 注引《春秋运斗枢》:“北斗七星,第六开阳也。” 2.东汉 时 洛阳 城门名。汉 应劭《汉官仪》卷上:“开阳门 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来止楼上。瑯邪 开阳县 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 使来识,视之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其年月,以名门焉。”晋 潘岳《怀旧赋》:“启 开阳 而朝迈,济清 洛 以径渡。”南朝 梁简文帝《招真馆碑》:“开阳 木飞,材选海檀。”
37、[春阳]chūn yáng
1.阳春。 2.春天的阳光。 3.喻帝王的恩泽。
38、[斜阳]xié yáng
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39、[山阳]shān yáng
山坡向阳的一面;山的南侧。
40、[江阳]jiāng yáng
江的北边。
近义词
反义词
yáng
1、[阴]yīn
1.月亮:太~。 2.天空有云不见阳光或星、月:~天。 3.暗。 4.阳光不能直接照到的地方:背~。 5.不露出来的;凹进的。与“阳”相对:~沟。~文。 6.不光明的;诡诈的:~谋。~险。 7.跟死人或鬼神有关的:~间。 8.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9.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华~(地名,在华山之北)。江~(地名,在长江之南)。 10.带负电的:~极。~离子。 11.⑪生殖器。有时特指女性的生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