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
拼音
zhě笔顺
一 丨 一 丿 亅 丿 丶 一 丨 一 丿 丨 𠃍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zhě的字 拼音为zhe的字基础解释
红褐色:~石。详细解释
红土
赭,赤土也。——《说文》
偷长以赭污其衣裙。——《汉书·张敞传》
其土则丹青赭垩。——《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
又如:赭垩(红土与白土)
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赫如渥赭,公言赐爵。——《诗·邶风·简兮》
“赭衣”的简称
田叔钳赭,志于夷戮。——《宋书》
又如:赭徒(囚徒,犯人。因身穿赭衣,故称)
赤地,寸草不生的土地。亦指田野寸草不生的荒芜景象 。
如:赭尽(谓使山野草木空尽而成赤地)
山名 。在浙江省萧山县东北。山石呈赭色,故名
染成红色
或赭其垣。——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赭红袍(血溅衣袍,使成红色。比喻战斗激烈);赭面(以赤色涂脸。亦指以赤色涂红的脸);赭颜(因酒醉而脸红)
因羞愧而脸红
人戏称曰:“公之《春秋》,亦权倚阁乎?”秩色颇赭。—— 宋· 彭乘《墨客挥犀》
施加罪罚 。
如:赭墨(服赭衣,受墨刑。指刑罚)
伐尽树木,使山岭赤裸呈赭色。
如:赭山(伐尽山上的树木)
红色、赤红色
赭,赤也。——《广雅·释器》
桃汤赭鞭。——《汉书·王莽传》。师古曰:“赭,赤也。”
又如:赭袍(红袍);赭衣(古时囚犯穿赤褐色衣,因以赭衣代称囚犯);赭黄(天然的褐铁矿);赭鞭(赤色的鞭);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赭红、赭赤(红褐色)
赤裸
群饮源槁,回食野赭。——唐· 柳宗元《晋问》
〈名〉
〈动〉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赭-中華語文大辭典赭ㄓㄜˇzhě紅褐色的土;借指紅褐色。[例]~石|~衣。
赭 -古漢語常用詞典zhě
①紅土。《管子•地數》:“上有~者,下有鐵。”【引】紅褐色。《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石色~黃。”②伐去樹木,使山光禿禿。《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其山。”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ě
1、[赭石]zhě shí
矿物,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通常呈暗棕色,也有土黄色或红色的,主要用作颜料。
2、[赭色]zhě sè
中国传统色彩名词,具有大火的热度,并有固体质感的颜色。
3、[赭山]zhě shān
1.谓伐尽山上的树木。唐 柳宗元《吏商》:“虽赭山以为章,涸海以为盐,未有利大能若是者。” 2.指伐尽树木后光秃的山岭。唐 刘禹锡《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浙江 萧山 东北。古与 龛山 隔 钱塘江 对峙,东接 鳖子门,为江海门户,后江流北移,此山遂与 龛山 同处江南。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 浙西 安抚使 康允之 ﹞遂弃城遁,保 赭山。”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剀》诗:“闻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安徽省 芜湖市 北郊。上有 宋英宗 治平 二年建造的塔和相传为 宋 黄庭坚 读书处的 滴翠轩 等名胜古迹,今已辟为公园。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过 芜湖,主人 漱泉 邀游其处,屋不甚多,而窗对 赭山,门临湖水。”《芜湖县志·地理志·山》引《江南地理志》:“﹝ 赭山 ﹞右控 大江,舳艫云连,俯瞰城郭,歷歷如绘。每当雨后,嵐光縹渺,八景中称‘赭塔晴嵐’者即此。”
4、[赭黄]zhě huáng
1.土黄色。古代皇帝袍服以此色染之。 2.指赭黄袍。 3.指黄中带赤的颜色。
5、[赭红]zhě hóng
红褐色。
6、[赭袍]zhě páo
即赭黄袍。唐 李濬《松窗杂录》:“中宗 尝召宰相 苏瓌、李乔 子进见。二丞相子皆童年,上近抚於赭袍前,赐与甚厚。”《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昭义 节度使 毛璋 所为骄僭,时服赭袍。”王国维《读史二绝句》之二:“只怪 常山 赵延寿,赭袍龙凤向中原。”参见“赭黄袍”。
7、[赭徒]zhě tú
囚徒,犯人。因身穿赭衣,故称。
8、[赭炎]zhě yán
赭(zhě)炎为大话西游新推出的召唤兽中的一种,另一种是苍凛。
9、[野赭]yě zhě
谓原野如赭,草木俱无。赭,红土,喻烧尽。
10、[赭顔]zhě yán
1.因酒醉而脸红。唐 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诗:“送客饮别酒,千觴无赭颜。” 2.指年轻人。因脸色红润,故称。明 袁宏道《乙巳元日》诗:“皓首赭颜俱入市,碧芽新鸟又成村。”
11、[赭服]zhě fú
即赭衣。
12、[赭圻]zhě qí
山岭名。在今 安徽 繁昌 西。
13、[赭时]zhě shí
隋 唐 时 中亚细亚 的 昭武 九姓之一 石国 的异称。
14、[赭褐]zhě hè
栗壳色。
15、[赭案]zhě àn
皇帝批答公文、处理政事的赤色长桌。
16、[赭绳]zhě shéng
古代木匠画线用的细绳,因色赤,故称。
17、[煤赭]méi zhě
灰窑中结成的赤褐色土渣。
18、[钳赭]qián zhě
古刑法名。以铁束颈,着以赤衣。
19、[黛赭]dài zhě
深红,暗红,红里透黑的颜色。
20、[龛赭]kān zhě
龛山 与 赭山 的并称。在 浙江省 萧山市 东北。古时两山夹江对峙。现均处 钱塘江 南岸。宋 周弼《吴山仁王寺》诗:“甌 闽 散驛缘江岛,龕 赭 收潮入海门。”元 杨维桢《古观潮图》诗:“须臾海壁 龕 赭 门,地卷银龙薄于纸。”
21、[赭赤]zhě chì
红褐色。
22、[丹赭]dān zhě
1.赤赭色的土。可用作涂料。 2.古时囚徒着赭色号衣,因借指囚犯。
23、[赭黯]zhě àn
暗红色。
24、[雄赭]xióng zhě
深赭色。
25、[赭羯]zhě jié
战士,卫士。
26、[赭鞭]zhě biān
1.相传为神农氏用以检验百草性味的赤色鞭子。 2.古代用为驱邪之物。
27、[流赭]liú zhě
指被流放的犯人。古代囚徒穿红衣,故称。
28、[赭支]zhě zhī
见“赭时”。
29、[赭汗]zhě hàn
1.面红流汗。《后汉书·刘盆子传》:“盆子 时年十五,被髮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 2.指骏马的汗水。南朝 梁元帝《长安道》诗:“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南朝 陈 张正见《门有车马客行》:“红尘扬翠轂,赭汗染龙媒。” 3.借指骏马。隋 辛德源《白马篇》:“金羈络赭汗,紫缕应红尘。”参见“赤汗”。
30、[赭墨]zhě mò
服赭衣,受墨刑。指刑罚。
31、[赭颜]zhě yán
因酒醉而脸红。
32、[赭裾]zhě jū
古代犯人所穿的赭色衣服。亦借指罪犯。
33、[渥赭]wò zhě
犹渥丹。
34、[赭垩]zhě è
1.赤土和白土,古代用为建筑涂料。《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土则丹青赭堊。”《文选·张衡<南都赋>》:“铜锡鈆鍇,赭堊流黄。”李善 注引《山海经》郭璞 注曰:“赭,赤土也;堊,似土,白色也。”《宋史·太宗纪二》:“﹝ 淳化 二年﹞二月癸丑,尽易宫殿彩绘以赭堊。” 2.谓以颜料涂饰建筑物。《韩非子·用人》:“夫人主不塞隙穴,而劳力於赭堊,暴雨疾风必坏。”唐 白居易《修香山寺记》:“杇槾之功必精,赭堊之饰必良。”宋 王禹偁《酬种放徵君一百韵》:“病翼得风云,坏墙劳赭堊。”
35、[赭魁]zhě kuí
草名。有汁赤如赭,可染色。
36、[赭尽]zhě jìn
谓使山野草木空尽而成赤地。
37、[赭沫]zhě mò
指骏马所流的赭色唾沫。语本《史记·乐书》:“太一 贡兮天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宋 范镇《大报天赋》:“迺有变觡共觝之兽,赤汗赭沫之駟。”
38、[酸赭]suān zhě
地榆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地榆》。
39、[赭面]zhě miàn
1.以赤色涂脸。亦指以赤色涂红的脸。 2.指赤红色的脸膛。 3.谓因愤怒而脸涨得通红。
40、[赭寇]zhě kòu
清 代统治阶级对 太平天囯 等农民起义军的诬蔑性称呼。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越医》:“越 中自昔多名医,代有传绪。赭寇乱后,不特世医歇絶,崛起者更无人。”清 王韬《瀛壖杂志》卷二:“咸丰 三年赭寇之乱,园中室庐为贼巢穴。”清 王韬《瀛壖杂志》卷二:“赭寇之乱,江 浙 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