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鏖兵
拼音
chì bì áo bī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chì的字 拼音为bì的字 拼音为áo的字 拼音为bīng的字 拼音为chi的字 拼音为bi的字 拼音为ao的字 拼音为bi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赤壁:地名,在今湖北嘉鱼东北长江边。
鏖:激烈地战斗。
兵:战士,军队。
词典解释
赤壁鏖兵-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赤壁东风(赤壁鏖兵)
【出典】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周瑜传》:“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都。”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参“火烧赤壁”条。又,《三国志平话·赤壁鏖战》:“后说军师度量众军到夏口,诸葛上台,望见西北火起。却说诸葛披着黄衣,披头跣足,左手提剑,叩牙作法,其风大发。” 又,唐·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又,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释义】 “赤壁东风”是指三国时重要战役,“赤壁之战”时的东南风,在《三国志平话》中有诸葛亮登坛作法借来东南风的事,为后世戏曲、小说中诸葛亮借东风情节之张本。赤壁之战是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战役,因此历来文学作品多有咏颂。
【例句】 ①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阿鲁威〔双调·蟾宫曲〕)这是怀古小令,用的是民间文艺中诸葛亮借东风事。②不知道赤壁东风大会垓,可似这今朝奏凯。(佚名杂剧《两军师隔江斗智》第四折〔沉醉东风〕)刘备回荆州后大庆功,孙尚香将此次胜利与赤壁之战相比较。
赤壁鏖兵
【拼音】:chì bì áo bīng
解释
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出处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东吴力气。”
示例
~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主语、宾语;比喻经过艰苦奋斗取得胜利
英文
decisive Battle of Chibi between Cao Cao's army and allied forces of Sun Quan and Liu Bei in 208 A.D. in present-day Hubei
出处
引证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尀耐刘备那厮,暗地里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东吴力气。
明-张四维--《双烈记·褒功》:那时节谋师背水全军陷,到如今酿成赤壁鏖兵变。
清-陈森-九回-《品花宝鉴》:这边百兽,那边群龙,合将拢来,黑雾冲天,火光遍地,大有赤壁鏖兵之势。
清-唐英--《古柏堂戏曲集·转天心·二八·雪诬》:赤壁鏖兵历几秋,舳舻千里尚东流。只今留得残山水,对映黄州旧竹楼。
元末明初-罗贯中-第47回-《三国演义》: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
故事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尀耐刘备那厮,暗地里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东吴力气。
明-张四维--《双烈记·褒功》:那时节谋师背水全军陷,到如今酿成赤壁鏖兵变。
清-陈森-九回-《品花宝鉴》:这边百兽,那边群龙,合将拢来,黑雾冲天,火光遍地,大有赤壁鏖兵之势。
清-唐英--《古柏堂戏曲集·转天心·二八·雪诬》:赤壁鏖兵历几秋,舳舻千里尚东流。只今留得残山水,对映黄州旧竹楼。
元末明初-罗贯中-第47回-《三国演义》: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