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
拼音
bīng笔顺
丿 丨 一 丨 一 丿 丶撇画短平;上横和两竖宜短,下横宜长,撇点位置恰当。整体布局宽松,松而不散。
同音字
拼音为bīng的字 拼音为bi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兵-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42.【兵】
一兵器,武器。左傳隱西元年:“繕甲兵。”又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走。”
二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左傳襄西元年:“敗其徒兵於洧上。”(徒兵:步兵。洧wěi:水名,在今河南。)
引申爲戰陣之事,軍事,戰爭。左傳隱公三年:“公子州籲,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禮記禮運:“而兵由此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世傳其兵法。”
兵
《説文》:“ࠦۯ܌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ࠈϯ܌古文兵从人、廾、干。兵,籀文。”杨树达《積微居小學述林》:“按:兵字从ࠬަ́斤,斤,兵也。或體作ࠈϯ܌从人,从ࠬަ́干,ࠬަ́干猶ࠬަ́斤也。……干當為古兵器之一。”
bī ng 《廣韻》甫明切(《集韻》晡明切),平庚幫。陽部。
(1)兵器,武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秣马厉兵。《説文·ࠬީè》:“兵,械也。”段玉裁注:“械者,器之總名。”《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荀子·議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西遊記》第四十九回:“那一柄九瓣銅鎚,乃是一枝未開的菡萏,被他運鍊成兵。”
(2)士卒;军队。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左傳·昭公十四年》:“夏,楚子使燕丹簡上國之兵於宗丘,且撫其民。”孔穎達疏:“戰必令人執兵,因即名人為兵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温、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明李夢陽《送李中丞赴鎮》:“不觀小范擒戎日,誰信胸中十萬兵。”
(3)军事。如:兵书;纸上谈兵。《孫子·計》:“兵者,國之大事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明高啓《送李使君鎮海昌》:“肯掃帳中容我醉,夜深燃燭卧談兵。”
(4)战斗。《史記·趙世家》:“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論衡·吉驗》:“單于怪之(昆莫),以為神而收長。及壯,使兵,數有功。”
(5)战争。《禮記·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則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鄭玄注:“參伐為兵。”《管子·法法》:“貧民傷財,莫大於兵。”宋陳亮《上孝宗皇帝弟一書》:“使兵端一開,則其迹敗矣。”
(6)用兵器杀、伤。《左傳·定公十年》:“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杜預注:“以兵擊萊人。”《史記·伯夷列傳》:“左右欲兵之。”佚名《補江總白猿傳》:“競兵之,如中鐵石。”
(7)灾,灾害。《吕氏春秋·侈樂》:“其王之與樂也,若冰之於炎日,反以自兵。”高誘注:“兵,災也。”南朝梁宗懍《荆楚歲時記》:“以五綵絲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疾瘟。”
(8)防。《廣雅·釋言》:“兵,防也。”王念孫疏證:“高誘注《淮南子·兵略訓》云:‘兵,防也。防亂之萌。’”
(9)古称为国战死的人。《釋名·釋喪制》:“戰死曰兵。”《禮記·曲禮下》:“死宼曰兵。”鄭玄注:“異於凡人,當饗禄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