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
拼音
zhào笔顺
丶 ㇊ 𠃌 丿 丨 𠃍 一同音字
拼音为zhào的字 拼音为zhao的字基础解释
1.告诉。 2.诏书,古代皇帝颁发的命令。详细解释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教导;告诫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皇帝下达命令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征召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召见
诏伊尹于 亳( bó)郊兮。——《后汉书·冯衍传》
宣扬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报告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南诏蛮,本 乌蛮之别种也,姓 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 哀牢之后。——《旧唐书》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诏-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詔
诏-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詔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ào
1、[诏书]zhào shū
皇帝颁发的命令。
2、[南诏]nán zhào
也叫蒙舍诏。唐代中国云南西部六诏(六个称王的部落)之一。因在其他五诏之南,故名。后来兼并五诏,迁都大和城(今大理),一度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地方政权。10世纪初灭亡。南诏主体族与今彝、白族有直接关系。
3、[下诏]xià zhào
帝王颁发诏令。
4、[诏令]zhào lìng
文体名。古代帝王、太后、皇后所发公文的总称。
5、[遗诏]yí zhào
皇帝临死时留下的诏书。
6、[密诏]mì zhào
秘密的诏书。
7、[诏告]zhào gào
1.祷告。《礼记·郊特牲》:“乐三闋,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閒也。”孔颖达 疏:“音声号呼,告於天地之间,庶神明闻之而来。” 2.诏示。《汉书·王莽传上》:“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匱策书,神明詔告,属予以天下兆民。” 3.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告示。《后汉书·杨厚传》:“永建 二年,顺帝 特徵,詔告郡县督促发遣。”明 彭时《彭文宪公笔记》卷上:“戊寅年二月,上 圣烈慈寿皇太后 尊号,詔告天下。”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调度非人,守御无备之疆吏,或明正典刑以寒其胆,或轻予褫革以蔽其辜,詔告天下,暴扬罪状。”
8、[应诏]yìng zhào
接受皇帝的诏命。
9、[诏谕]zhào yù
天子下诏令指示臣民。
10、[诏示]zhào shì
1.谓以诏书告知臣下。宋 王安石《赐判汝州富弼乞赴安州避灾养疾诏》:“故兹詔示,想宜知悉。”明 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五·本朝岳镇海渎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理既成,其分当正,故兹詔示,咸使闻知。” 2.犹教导。严复《<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 蔡孑民 ﹞以为‘当为历年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之结果,大足诏示国人。’”韦君宜《似水流年·牺牲者的自白》:“我把先哲的诏示,同辈的期许,自己的信念,过去的斗争……等等一切,完全拉来组织成军,同我想死的念头作殊死战。”
11、[裁诏]cái zhào
谓替皇帝起草诏书。
12、[诏体]zhào tǐ
诏书的文体。
13、[诏制]zhào zhì
君主的命令。
14、[紫诏]zǐ zhào
见“紫泥詔”。
15、[摈诏]bìn zhào
对宾主双方作介绍的人。
16、[诏册]zhào cè
皇帝的文告。《周书·王褒传》:“凡大詔册,皆令 褒 具草。”唐 元稹《梦游春七十韵》:“詔册冠贤良,諫垣陈好恶。”宋 文莹《湘山野录》卷上:“真宗 即位之次年,赐 李继迁 姓名,而復进封 西平王。时 宋湜、宋白、苏易简、张洎 在翰林,俾草詔册,皆不称旨。”
17、[诏稿]zhào gǎo
亦作“詔藁”。诏书的草稿。
18、[诏家]zhào jiā
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19、[诏榜]zhào bǎng
见“詔牓”。
20、[诏徒]zhào tú
告语徒众。
21、[诏纸]zhào zhǐ
即诏书。
22、[诏敕]zhào chì
1.亦作“詔勅”。皇帝下令。《后汉书·冯勤传》:“勤 母年八十,每会见,詔勑勿拜,令御者扶上殿。” 2.诏书。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安 和 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詔敕,假手外请。”宋 苏洵《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如曰詔敕已行,制度已定,虽知不便而不可復改,则此又过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与奏折》:“窃臣等伏读连日詔敕,武昌 不守,大军南下,惊心动魄。”
23、[诏求]zhào qiú
皇帝下令征求。唐 柳宗元《南岳云峰和尚塔铭》:“故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詔求教宗,则冠其位。”宋 刘攽《为司马中丞谢翰林启》:“常以德选,乃充詔求,夫何妄庸,輒当遴柬。”清 叶廷琯《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宋 淳祐 六年丙午元旦,日蚀,詔求中外直言。”
24、[诏举]zhào jǔ
也称制举。指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录用人才。
25、[诏疏]zhào shū
诏书和奏疏。宋 陈亮《<三国纪年>序》:“陈寿 之《志》何取焉!汉 实有《纪》,其体如《传》;条章不为《书》也,詔疏不为《志》也。”
26、[玺诏]xǐ zhào
诏书。上有御印,故称。
27、[诏赞]zhào zàn
禀告和赞助(王者)。
28、[诏诰]zhào gào
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命令、文告。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两 汉 詔誥,职在尚书。”《宋史·选举志二》:“今进士纯用经术。如詔誥、章表、箴铭……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闕,且无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清 钱泳《履园丛话·阅古·铁券》:“按自 忠懿王 纳土后,至 太宗 之 淳化 元年,杭州 守臣以前券及竹册、玉册各三副,詔誥百餘函进呈。”
29、[诏恩]zhào ēn
天子赐予的恩惠。《汉书·冯野王传》:“夫三最予告,令也;病满三月赐告,詔恩也。令告则得,詔恩则不得,失轻重之差。” 宋 曾巩 《待制王尧臣知单州制》:“虽付之刺督,考验甚明,而既更詔恩,法当贷尔。”
30、[诏格]zhào gé
诏令的格式。
31、[银诏]yín zhào
帝王诏书的美称。
32、[科诏]kē zhào
1.法律与诏令。 2.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33、[草诏]cǎo zhào
1.拟写诏书。 2.指拟定的诏书。
34、[讲诏]jiǎng zhào
讲说昭告。
35、[讽诏]fěng zhào
讽喻告诫。
36、[特诏]tè zhào
帝王的特别诏令。
37、[诏旨]zhào zhǐ
诏书、圣旨。
38、[泥诏]ní zhào
泥封之诏书。
39、[钦诏]qīn zhào
1.同“ 钦召 ”。 2.《玉娇梨》第十回:“前番告假回来,如今闻得又钦詔进京去了。”
40、[诏辞]zhào cí
传达君主的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