褓
拼音
bǎo笔顺
丶 ㇇ 丨 丿 丶 丿 丨 丨 𠃍 一 一 丨 丿 ㇏同音字
拼音为bǎo的字 拼音为bao的字基础解释
包婴儿的被子。见〖襁褓〗。详细解释
(形声。从衣,保声。本义:婴儿的被子) 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緥,小儿衣也。——《说文》
裼,褓也。——《诗·小雅·斯干》传
但视褓中儿。——刘绩《征夫》
又如:褓乳(婴儿在襁褓中喂奶);褓中儿(指婴儿);褓衣(婴儿衣);褓被(小儿被)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褓-中華語文大辭典褓褓ㄅㄠˇbǎo〈書〉裹覆嬰兒的衣物。[例]襁~。
褓-漢語大字典褓
同“緥”。《玉篇·衣部》:“褓,小兒衣。”《集韻·晧韻》:“緥,《説文》:‘小兒衣也。’或从衣。”明劉績《征夫詞》:“欲慰泉下魂,但視褓中兒。”清陶貞懷《天雨花·自序》:“悼殞褓之殤,危樓思子。”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ǎo
1、[襁褓]qiǎng bǎo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2、[褓姆]bǎo mǔ
受雇为人照管婴幼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亦为保育员的旧称。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诗:“我羡慕的是你的孝子,那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褓姆,你是时常地爱顾他们。”《艾青诗选·自序三》:“为了避免监狱方面的注意,从一九三三年开始,我改用‘艾青’这个笔名,写了《大堰河--我的褓姆》。”
3、[褓乳]bǎo rǔ
在襁褓中吮乳。指婴儿。
4、[绣褓]xiù bǎo
亦作“绣葆”。覆裹婴儿的绣被。
5、[褓襁]bǎo qiǎng
亦作“褓繈”。即襁褓。《吕氏春秋·明理》:“民多疾癘,道多褓繦,盲秃傴尩,万怪皆生。”高诱 注:“褓,小儿被也。繦,褸格绳也。言民襁负其子走道,跛而散去。”陈奇猷 校释:“褓繦即指婴儿。道多褓繦即道多弃婴也。”《淮南子·要略》:“武王 立三年而崩,成王 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唐 颜真卿《谢赠祖官表》:“臣亡父故 薛王 友先臣 惟贞、亡伯故 濠州 刺史先臣 元孙 等并褓襁苴麻,孩提未识,养於舅氏 殷仲容 以至成立。”
6、[褓裙]bǎo qún
小儿被的俗称。 清 翟灏 《通俗编·服饰·褓裙》:“《儂雅》:小儿被为褓,如俗呼‘緥裙’、‘緥被’是也。今则转呼为‘抱’矣。”
7、[褓被]bǎo bèi
小儿被。
8、[鳞褓]lín bǎo
水族幼小者。
9、[文褓]wén bǎo
亦作“文葆”。绣花的襁褓。
10、[褓衣]bǎo yī
婴儿衣。
11、[孺褓]rú bǎo
幼小。谓尚在襁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