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莸同器
拼音
xūn yóu tóng q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xūn的字 拼音为yóu的字 拼音为tóng的字 拼音为qì的字 拼音为xun的字 拼音为you的字 拼音为tong的字 拼音为qi的字基础解释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详细解释
-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
- 【出自】:《孔子家语·观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 【示例】:现自国民党议员奉令取消以来,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留者仍蒙~之嫌。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八回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按字解释
薰:香草,比喻善类。
莸:一种水草,味臭,比喻恶物。
同器:比喻共处;放在一起。
词典解释
薰莸同器-中华成语大词典薰莸同器
【拼音】:xūn yóu tóng qì
解释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
出处
《孔子家语·观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示例
现自国民党议员奉令取消以来,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留者仍蒙~之嫌。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八回
近义词
黑白不分、是非不分
反义词
是非分明、泾渭分明
语法
作谓语、分句;指鱼龙混杂
也作“薰莸无辨”。比喻好坏不分,或良莠同居。
〔出典〕参见〔薰莸不同器〕。
〔用例一〕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回:“这张、王二人, 与程、苏二位, 虽说一城居住, 原是街上碰见只有一拱、不交一言的相与。今日薰莸同器,本来万难刻停.. 就要告辞回去。”
〔用例二〕唐代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薰莸无辨, 泾渭不分, 二纪于兹, 莫之能整。”
出处
《孔子家语·观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引证
清-李绿园-第九〇回-《歧路灯》:这张、王二人,与程、苏二位,虽说一城居住,原是街上碰见只有一拱,不交一言的相与。今日薰莸同器,本来万难刻停……就要告辞而去。
宋-洪迈--《容斋续笔·贞元制科》:且三相同时登科,不可谓无事分,而玉石杂糅,薰莸同器,若默默充位,则是固宠患失,以私妨公,裴、崔之贤,谊难以处也。
近代-蔡东藩、许廑父-第三八回-《民国演义》: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
唐-郭崇韬--《条陈三铨事例奏》:盖以伪朝以来,蠹政斯久,猾吏承宽而得计,非才行货以自媒,上下相蒙,薰莸同器,遂使寒素者多遭排斥,廉介者翻至湮沉。
故事
清-李绿园-第九〇回-《歧路灯》:这张、王二人,与程、苏二位,虽说一城居住,原是街上碰见只有一拱,不交一言的相与。今日薰莸同器,本来万难刻停……就要告辞而去。
宋-洪迈--《容斋续笔·贞元制科》:且三相同时登科,不可谓无事分,而玉石杂糅,薰莸同器,若默默充位,则是固宠患失,以私妨公,裴、崔之贤,谊难以处也。
近代-蔡东藩、许廑父-第三八回-《民国演义》: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
唐-郭崇韬--《条陈三铨事例奏》:盖以伪朝以来,蠹政斯久,猾吏承宽而得计,非才行货以自媒,上下相蒙,薰莸同器,遂使寒素者多遭排斥,廉介者翻至湮沉。
造句
xūn yóu tóng qì
1、今日,薰莸同器,本来万难刻停,况且衣服褴褛,虽说绸缎,却不免纽扣错落,绽缝补缀,自顾有些减色。
2、现自国民党议员奉令取消以来,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八回
接龙
器宇不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废物利用 用心良苦 苦不可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文并茂 茂林修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xūn yóu tóng qì
1、[乱七八糟]luàn qī bā zāo
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
2、[杂乱无章]zá luàn wú zhāng
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3、[是非不分]shì fēi bù fēn
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
4、[黑白不分]hēi bái bù fēn
不能分辨黑色和白色。比喻不辨是非,不分好坏。
反义词
xūn yóu tóng qì
1、[泾渭分明]jīng wèi fēn míng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2、[是非分明]shì fēi fēn míng
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
3、[薰莸异器]xūn yóu yì qì
见“薰蕕不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