耡
拼音
chú笔顺
一 一 一 丨 丿 丶 丨 𠃍 一 一 ㇀ 𠃌 丿同音字
拼音为chú的字 拼音为chu的字基础解释
同“锄”。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耡-中華大字典1、耡讀音:牀據切,音助,御韻。釋文:商人七十而~。~、皬稅也。周禮曰。以興~利萌。見《說文》。《桂注》:廣雅。~、借也。顏注急就篇。~之言助也。孟子。殷人七十而助。助者、藉也。注云。藉者、借也。猶人相借力助之也。考工記匠人注引孟子殷人七十而莇。馥謂~隸變从艸。周禮里宰。以歲時合耦于~以治稼穡。鄭司農云。~讀爲藉。杜子春云。~讀爲助。謂相佐助也。地官遂人。萌作甿。注云。甿、猶懵懵無知貌也。類篇韻會引竝作甿。
2、耡讀音:牀魚切,音鉏,魚韻。釋文:
❶稅也。見《廣雅釋詁》。
❷里宰治處也。若今街彈之室。於此合耦。使相佐助。因放而爲名。《周禮里宰》:以歲時合耦於~。
❸~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稅粟也。《周禮旅師》:掌聚野之~粟。
3、耝讀音:七慮切,音覷,御韻。釋文:耕而土起謂之~。見《集韻》。
4、耝讀音:牀據切,音助,御韻。釋文:同耡。周人七十而耡。見《類篇》。
5、耝讀音:牀魚切,音鉏,魚韻。釋文:耡省字。《集韻》:耡。起民令相佐助也。或省。
6、鉏讀音:牀魚切,音鋤,魚韻。釋文:
❶立薅斫也。見《說文》。《段注》:薅者披去田艸也。斫者斤也。斤以斫木。此則斫田艸者也。云立薅者。古薅艸坐爲之。其器曰槈。其柄短。若立爲之。則其器曰~。其柄長。槈之用淺。鉏之用可深。故曰斫。
❷助也。去穢助苗長也。見《釋名釋器用》。
❸誅也。《韓詩外傳》:眾之所誅~也。
❹地名。《左成四年傳》:鄭伯伐許。取~任泠敦之田。〔在今河南許昌縣境〕。
❺城~。地名。《左哀二十五年傳》:請適城~。《杜注》:近宋邑。〔在今河南滑縣境〕。
❻人名。左傳有强~。孔將~。
❼舂鋤。鳥名。《爾雅釋鳥》:鷺、舂鋤。《釋文》:鋤、本作~。
❽姓也。春秋時~麑。
7、鉏讀音:詳余切,音徐,魚韻。釋文:
❶人名。春秋傳有西~吾。見《集韻》。
❷國名。《左襄四年傳》:后羿自~遷于窮石。
〔注〕:~、羿本國名。
〔按今河南滑縣十五里有~城。卽其舊地〕。
8、鉏讀音:宗蘇切,音租,虞韻。釋文:祭所用茅藉也。《周禮司巫》:及蒩館。
〔注〕:杜子春云。蒩、讀爲~。~、藉也。館、神所館止也。書或爲蒩館。或爲租飽。
9、鉏讀音:鋤加切,音槎,麻韻。釋文:~牙。物旁出也。《考工記玉人注》:二璋皆有~牙之飾。
10、鉏讀音:狀所切,音齟,語韻。釋文:~鋙。相距貌。《楚辭九辯》:吾固知其~鋙而難入。
11、鉏讀音:牀據切,音助,御韻。釋文:耡或字。《集韻》:耡。商人七十而耡。助藉稅也。或作~。
12、鋤讀音:牀魚切,音鉏,魚韻。釋文:
❶助也。去穢助苗長也。見《釋名釋用器》。
❷鉏或字。《集韻》:鉏。立薅所用也。又姓。或作~。亦省。
〔按說文段注。改作立薅斫也〕。
13、鋤讀音:狀所切,音齟,語韻。釋文:鉏或字。《集韻》:鉏。鉏鋙。相距皃。或从助。
1、耡讀音:牀據切,音助,御韻。釋文:商人七十而~。~、懱稅也。周禮曰。以興~利萌。見《說文》。《桂注》:廣雅。~、借也。顏注急就篇。~之言助也。孟子。殷人七十而助。助者、藉也。注云。藉者、借也。猶人相借力助之也。考工記匠人注引孟子殷人七十而莇。馥謂~隸變从艸。周禮里宰。以歲時合耦于~以治稼穡。鄭司農云。~讀爲藉。杜子春云。~讀爲助。謂相佐助也。地官遂人。萌作甿。注云。甿、猶懵懵無知貌也。類篇韻會引竝作甿。
2、耡讀音:牀魚切,音鉏,魚韻。釋文:
❶稅也。見《廣雅釋詁》。
❷里宰治處也。若今街彈之室。於此合耦。使相佐助。因放而爲名。《周禮里宰》:以歲時合耦於~。
❸~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稅粟也。《周禮旅師》:掌聚野之~粟。
3、鋤讀音:牀魚切,音鉏,魚韻。釋文:
❶助也。去穢助苗長也。見《釋名釋用器》。
❷鉏或字。《集韻》:鉏。立薅所用也。又姓。或作~。亦省。
〔按說文段注。改作立薅斫也〕。
4、鋤讀音:狀所切,音齟,語韻。釋文:鉏或字。《集韻》:鉏。鉏鋙。相距皃。或从助。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chú
1、[耡粟]chú sù
传说井田制中一井所纳的税粟。《周礼·地官·旅师》:“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郑玄 注:“耡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税粟也。”一说,农民合耦于耡,纳粟少许,以待饥年之用,名“耡粟”。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曰:“耡粟者,农民合出之,因合耦於耡,故名耡粟,正犹 隋 唐 社仓、义仓,每岁出粟少许,贮之当社,以待年饥之用者也。旅师所聚,以耡粟为主,耡粟无多,恐不足以给,又以载师之屋粟、閒粟益之。注谓‘耡粟,民相助作’,近之;谓‘一井之中九夫之税粟’,非也。”
2、[耡耰]chú yōu
1.泛指农具。宋 王安石《独卧》诗之一:“谁有耡耰不自操,可怜园地满蓬蒿。” 2.犹耕种。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果然又覊縶,不得归耡耰。”
3、[谇帚德耡]suì zhǒu dé chú
汉 贾谊《治安策》:“商君 遗礼义,弃仁恩,并心於进取,行之二岁,秦 俗日败。故 秦 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语。”后以“誶帚德耡”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