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高阁
拼音
zhì zhī gāo gé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gāo的字 拼音为gé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gao的字 拼音为ge的字基础解释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详细解释
- 【解释】: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 【出自】:《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 【示例】:行者在凹里见师父果然做了将军,取经一事,~,心中大乱,无可奈何。
◎明·董说《西游补》第十五回
按字解释
置:搁置;放下。
之:代词。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
词典解释
置之高阁-汉语大词典置之高阁比喻弃置一旁,不睬不用。
●清黄宗羲《蒋万为墓志铭》:“二场三场,置之高阁,去取止在头场。”
●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纵有黄帝握奇、太公阴符、孙吴心法,诸葛八阵,或置之高阁,或视为陈言。”亦作“置诸高阁”。
●廖仲恺《作事必须有恒心》:“当时兄弟以为这种书干燥无味,太没意趣,所以不甚当心,遂置诸高阁。”
置之高阁
【拼音】:zhì zhī gāo gé
解释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出处
《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示例
行者在凹里见师父果然做了将军,取经一事,~,心中大乱,无可奈何。 ★明·董说《西游补》第十五回
近义词
束之高阁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放着不用
出处
《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引证
金-王寂--《红袖扶·酌酒》词:俗事何时了,便可束置之高阁。
明-周楫-卷二〇-《西湖二集》:世上大头巾人多则如此,所以如今‘孔圣’二字,尽数置之高阁。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新编·强兵·练兵》:纵有黄帝握奇、太公阴符、孙吴心法、诸葛八阵,或置之高阁,或视为陈言。
明-董说-第十五回-《西游补》:行者在凹里见师父果然做了将军,取经一事,置之高阁,心中大乱,无可奈何。
清-黄宗羲--《蒋万为墓志铭》:二场三场,置之高阁,去取止在头场。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六六·东林党议·万历四十七年》:先是,国本之论起,庙堂益相水火,上颇厌恶之,斥逐相继,持论者愈坚,乃一切置之高阁。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是时,杜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
故事
金-王寂--《红袖扶·酌酒》词:俗事何时了,便可束置之高阁。
明-周楫-卷二〇-《西湖二集》:世上大头巾人多则如此,所以如今‘孔圣’二字,尽数置之高阁。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新编·强兵·练兵》:纵有黄帝握奇、太公阴符、孙吴心法、诸葛八阵,或置之高阁,或视为陈言。
明-董说-第十五回-《西游补》:行者在凹里见师父果然做了将军,取经一事,置之高阁,心中大乱,无可奈何。
清-黄宗羲--《蒋万为墓志铭》:二场三场,置之高阁,去取止在头场。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六六·东林党议·万历四十七年》:先是,国本之论起,庙堂益相水火,上颇厌恶之,斥逐相继,持论者愈坚,乃一切置之高阁。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是时,杜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
造句
zhì zhī gāo gé
1、行者在凹里见师父果然做了将军,取经一事,置之高阁,心中大乱,无可奈何。 ◎明·董说《西游补》第十五回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zhì zhī gāo gé
1、[束之高阁]shù zhī gāo gé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