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兵之计
拼音
huǎn bīng zhī j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huǎn的字 拼音为bīng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jì的字 拼音为huan的字 拼音为bing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ji的字基础解释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详细解释
- 【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 【示例】:话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十二回 -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按字解释
缓兵:延迟军事行动。
之:助词,表修饰关系。
计:主意,策略。
词典解释
缓兵之计-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緩兵之計
缓兵之计-汉语大词典缓兵之计延缓敌方进攻的计策。比喻暂时拖延,使事态缓和,然后俟机再动的策略。
●《三国演义》第九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谓调和只是敌人的缓兵之计。”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引证
明-罗贯中-第九九回-《三国演义》: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清-刘鹗-二〇回-《老残游记》:许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告诉他有种药水,名:“千日醉”,容易醉倒人的,并不害性命。
现代-老舍-八九-《四世同堂》:胖菊子见东阳真害了怕,只好揉了揉自家的脸,琢磨缓兵之计。
清-钱彩-七二回-《说岳全传》:黑蛮龙骁勇难挡,不如用缓兵之计:只说朝廷有病,俟圣体少安,送出奸人,与他报仇。
现代-姚雪垠-三卷二〇章-《李自成》:他虽然料就刘国能必会前来,但也防备他耍一个花招,来一个缓兵之计,所以已经吩咐刘宗敏,如果到时候刘国能没有出城,就先用大炮猛轰一阵;如再不见他出城,就四面一起攻城。
现代-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谓调和只是敌人的缓兵之计。
故事
明-罗贯中-第九九回-《三国演义》: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清-刘鹗-二〇回-《老残游记》:许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告诉他有种药水,名:“千日醉”,容易醉倒人的,并不害性命。
现代-老舍-八九-《四世同堂》:胖菊子见东阳真害了怕,只好揉了揉自家的脸,琢磨缓兵之计。
清-钱彩-七二回-《说岳全传》:黑蛮龙骁勇难挡,不如用缓兵之计:只说朝廷有病,俟圣体少安,送出奸人,与他报仇。
现代-姚雪垠-三卷二〇章-《李自成》:他虽然料就刘国能必会前来,但也防备他耍一个花招,来一个缓兵之计,所以已经吩咐刘宗敏,如果到时候刘国能没有出城,就先用大炮猛轰一阵;如再不见他出城,就四面一起攻城。
现代-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谓调和只是敌人的缓兵之计。
造句
huǎn bīng zhī jì
1、这是敌人的缓兵之计,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2、这种调和只不过是敌人的缓兵之计。
3、我军主动撤退,只不过是一种缓兵之计。
4、敌人要求谈判,是缓兵之计,我们可不能麻痹大意。
5、敌军使用缓兵之计,我军洞烛其奸,最后使其阴谋破产。
6、他采用了平日专为应付这种局面的缓兵之计.
7、设置贸易壁垒不过是缓兵之计,根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8、他将他们的外交政策称为缓兵之计。
9、对此,俄军事观察家指出,这只是缓兵之计.
10、该发言人答道:这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
11、二人相商,教王政往请求和休戈,以行缓兵之计。
12、反对者则抱怨道,这个提案根本就是为了榨取更多社会财富和政府职位而做出的缓兵之计。
13、巴布罗斯基表示:“至少在我看来,当时董事会选择吉姆是一个缓兵之计。”。
接龙
计上心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者不善 善门难开 开合自如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知人知面不知心 心花怒放 放长线钓大鱼 鱼目混珠 珠还合浦组词
近义词
huǎn bīng zhī jì
1、[权宜之计]quán yí zhī jì
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2、[金蝉脱壳]jīn chán tuō qiào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反义词
huǎn bīng zhī jì
1、[速战速决]sù zhàn sù jué
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2、[兵贵神速]bīng guì shén sù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3、[急如星火]jí rú xīng huǒ
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