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竹之势
拼音
pò zhú zhī sh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pò的字 拼音为zhú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shì的字 拼音为po的字 拼音为zhu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详细解释
- 【解释】: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 【出自】:《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示例】:我军以~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
◎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按字解释
破竹:劈开竹子。
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势: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
词典解释
破竹之势-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破竹之勢
破竹之势-汉语大词典破竹之势喻不可阻挡的形势。
●《北史·周纪下·武帝纪》:“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
●《旧唐书·李密传》:“于是熊罴角逐,貔虎争先,因其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势,曾未旋踵,瓦解冰销。”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陈平出奇计,以闲楚君臣,故破赵军,捉赵王歇,虏魏王豹;北举赵代,虏齐王广。如破竹之势,迎刃而解。”
●郭沫若《北伐途次》四:“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
参见“势如破竹”。
出处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引证
唐-房玄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周本纪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
现代-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
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贾余勇者,宜乘破竹之势;善量力者,当引负薪之辞。
宋-王铚-卷上-《默记》:世宗乘滁州破竹之势,尽收淮南。
元末明初-罗贯中-一二〇回-《三国演义》: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势,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有着手处也。
清-李渔-外编卷四-《连城璧》:纵不能勾扩充,也须要承守,饿死不可卖田,穷死不可典屋,一典卖动头,就要成破竹之势了。
唐-元稹--《元稹集·二七·观兵部马射赋》:贾馀勇者,宜乘破竹之势;善量力者,当引负薪之辞。
未知-颜师古--《等慈寺碑》:奋决水之威,乘破竹之势,廓清万里,大定三川。
北宋-司马光等-一八六-《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
故事
唐-房玄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周本纪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
现代-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
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贾余勇者,宜乘破竹之势;善量力者,当引负薪之辞。
宋-王铚-卷上-《默记》:世宗乘滁州破竹之势,尽收淮南。
元末明初-罗贯中-一二〇回-《三国演义》: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势,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有着手处也。
清-李渔-外编卷四-《连城璧》:纵不能勾扩充,也须要承守,饿死不可卖田,穷死不可典屋,一典卖动头,就要成破竹之势了。
唐-元稹--《元稹集·二七·观兵部马射赋》:贾馀勇者,宜乘破竹之势;善量力者,当引负薪之辞。
未知-颜师古--《等慈寺碑》:奋决水之威,乘破竹之势,廓清万里,大定三川。
北宋-司马光等-一八六-《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
造句
pò zhú zhī shì
1、在运动会上短跑运动员以势如破竹之势冲过了终点。
接龙
势如破竹 竹篮打水 水土不服 服服贴贴组词
近义词
pò zhú zhī shì
1、[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