氶
拼音
zhěng笔顺
㇇ 亅 ㇇ 丿 ㇏同音字
拼音为zhěng的字 拼音为zheng的字基础解释
1.古同“拯”。2.河名,源出中国山东省,流入运河。3.古县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枣庄市。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氶-中華語文大辭典氶ㄓㄥˇzhěnɡ1.〈書〉救助;救援。同「拯」。2.用於地名。氶水,古水名,在今山東境內。3.姓。
氶-中華大字典1、氶讀音:之庱切,蒸上聲,迥韻。釋文:
❶人名。《晉書譙王傳》:王名~。
❷縣名。見《集韻》。
2、氶讀音:辰陵切,音丞,蒸韻。釋文:
❶承或字。《集韻》:承。奉也。受也。或作~。
❷姓也。見《集韻》。
3、氶讀音:諸應切,音證,震韻。釋文:承鄕。漢侯國名。承。或作~。見《集韻》。
4、承讀音:辰陵切,音丞,蒸韻。釋文:
❶奉也。受也。見《說文》。《桂注》:奉也者。本書。奉。~也。書多方。不克靈~于旅。傳云。不能善奉於人。受也者。易師卦。開國~家。虞翻曰。~。受也。
❷繼也。《詩權輿》:吁嗟乎不~權輿
❸次也。《國語晉語》:虢叔爲右以~公。
❹舉也。《易艮》:不~其隨。《馬注》:~。舉也。
❺迎也。《莊子大宗師》:若不足而不~。
❻下載上也。《易坤》:乃順~天。
❼下受上也。《易歸妹》:女~筐。無實。
❽猶傳也。《儀禮少牢饋食禮》:~致多福無疆於女孝孫。
❾猶事也。《禮記坊記》:~一人焉以爲尸。
❿屋柱下石也。《尙書大傳》:庶人有石~。
⓫佐也。《左哀十八年傳》: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
⓬止也。《詩閟宮》:則莫我敢~。
⓭榻前几也。《方言》:榻前几、江沔之閒曰桯。
〔注〕:今江東呼爲~。
⓮~明。殿前之廬也。《後漢班彪傳》:又有~明金馬著作之庭。
⓯~華。廏名。《文選張衡賦》:駙~華之蒲梢。
⓰~繼。爲人後也。《晉書賀循傳》:此前代之明典。~繼之著義也。
⓱~塵。施於上。以~塵土也。《後漢雷義傳》:投金於~塵上。《俗謂樓板》。
⓲~嗣。冢子也。《大戴記曾子立事》:使弟猶使~嗣也。
〔注〕:~嗣。謂冢子也。
⓳~露。績巾也。《方言》:覆結謂之績巾。或謂之~露。
〔又〕:盤名。曹植有~露盤頌序。
⓴~認。今謂列國公認一國之行爲、曰~認。又謂箇人允許。亦多通用之。
5、承讀音:持陵切,音懲,蒸韻。釋文:同懲。《左哀四年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
〔注〕:~音懲。蓋楚言。
〔疏〕:懲創昔年之遷。
6、承讀音:之庱切,音整,迥韻。釋文:通抍。《列子黃帝》:使弟子並流而~之。《釋文》:出溺爲~。
7、承讀音:昨亙切,音贈,徑韻。釋文:猶送也。《禮記文王世子》:至于賵賻~含。皆有正焉。
〔注〕:~、讀爲贈。
8、承讀音:諸仍切,音蒸,蒸韻。釋文:水名。《漢書地理志》:~水出長沙國承陽縣。
〔按歷代地理志。承陽縣在今湖南衡陽縣西一百七十里。據此。~水當在湖南衡陽縣〕。
9、抍讀音:之庱切,音整,迥韻。辰陵切,音承,諸仍切,音蒸,書蒸切,音升,蒸韻。釋文:
❶上舉也。易曰。~馬壯吉。見《說文》。《桂注》:渙卦文。彼作拯。顧炎武曰。孔彪碑有云。~馬者。易明夷六二。渙初六。皆曰用拯馬壯。拯字。子夏傳、說文、字林、並作~。音升。一音承。上舉也。漢時所傳如此。而今作拯者。唐開成以後所定也。
❷拔也。《方言》:~。拔也。出㲻爲~。《箋疏》:玉篇。~。捄助也。說文。㲻。沒水也。讀與溺同。
❸收也。見《廣雅釋詁》。《疏證》:周官職幣注云。振、猶~也。中庸注云。振、猶收也。
❹取也。見《廣雅釋詁》。《疏證》:艮六二。不拯其隨。虞注云。拯、取也。拯與~同。莊子達生篇。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承亦與~同。
〔按子夏易傳。~。取也〕。
❺賑濟也。《周禮職幣疏》:以財與之謂之~。
10、拯讀音:之庱切,音整,迥韻。〔本作抍〕。釋文:
❶舉也。《易渙》:用~馬壯。《馬注》:~、舉也。
❷濟也。《孟子梁惠王》:民以爲將~己於水火之中也。
❸助也。《左昭十年傳》:是以無~。
❹援也。《左宣十二年傳》:目于眢井而~之。
❺取也。《易艮》:不~其隨。
❻承也。《易明夷》:用~馬壯。
❼升也。《淮南氾論》:則捽其髮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