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
拼音
zhī笔顺
一 丨 丿 丶 一 丨 ㇇ ㇏“木”横画稍短,竖画正直。“支”横画长短适中,竖画正直,撇捺舒展,撇捺交叉点对准上竖。
同音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
1.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2.量词,指杆形的。3.古同“支”,支持,分支。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
枝,木别生条也。——《说文》
草荄之枝。——《素问·移精变气论》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不蔓不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
明月别枝惊鹊。——宋· 辛弃疾《西江月》
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又如:枝任(树叶多的树枝);枝末(树枝的梢头);枝主(枝条和主干);枝杪(树木枝条的梢头);枝柯(枝条);枝干(树枝和树干)
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
《诗》云:“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
又如:枝庶(嫡长子以外的支系);枝嗣(旁支的子孙);枝萼(枝上的花萼。喻宗族旁支)
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
四枝坚固。——《管子·内业》
若生四枝。——《荀子·儒效》
人之有形体四枝。——《吕氏春秋·圜道》
〈量〉
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又如:一枝苹果花
小的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
如:一枝月桂;一枝欧芹
用于指杆状的东西,与“支”通。现常用“支”。
如:一枝步枪;一枝笔;一枝蜡烛
1. 枝 [zhī]
- 枝 [zhī]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
枝,木别生条也。——《说文》
草荄之枝。——《素问·移精变气论》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不蔓不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
明月别枝惊鹊。——宋· 辛弃疾《西江月》
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又如:枝任(树叶多的树枝);枝末(树枝的梢头);枝主(枝条和主干);枝杪(树木枝条的梢头);枝柯(枝条);枝干(树枝和树干)
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
《诗》云:“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
又如:枝庶(嫡长子以外的支系);枝嗣(旁支的子孙);枝萼(枝上的花萼。喻宗族旁支)
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
四枝坚固。——《管子·内业》
若生四枝。——《荀子·儒效》
人之有形体四枝。——《吕氏春秋·圜道》
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又如:一枝苹果花
小的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
如:一枝月桂;一枝欧芹
用于指杆状的东西,与“支”通。现常用“支”。
如:一枝步枪;一枝笔;一枝蜡烛
〈名〉
〈量〉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枝-中華語文大辭典枝ㄓzhī1.植物主幹旁生的莖條。[例]樹~|嫩~|~蔓|~節。2.零碎非主要的。[例]~辭。3.▲量詞。用於計算桿狀物。★即「支」。[例]一~花│三~毛筆。4.姓。
枝-中草药辞典【读音】zhīɡ
【繁体】枝
枝<名>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branch]
枝,木别生条也。――《说文》
草荄之枝。――《素问·移精变气论》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不蔓不枝。――宋·周敦颐《爱莲说》
明月别枝惊鹊。――宋·辛弃疾《西江月》
正用一枝鸣。――宋·洪迈《容斋续笔》
又如:枝任(树叶多的树枝);枝末(树枝的梢头);枝主(枝条和主干);枝杪(树木枝条的梢头);枝柯(枝条);枝干(树枝和树干)
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collateralbranch]
《诗》云:“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
又如:枝庶(
枝zhī
⒈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条。树~子。柳~儿。
⒉量词(多用于枝状或杆形的):三~梅花。两~铅笔。
⒊[枝节]
①〈喻〉细小的,次要的:不谈~节小事。
②〈喻〉在处理一个问题中又发生的其它问题:横生~节。
⒋[枝蔓]树枝和藤蔓。〈喻〉互相纠缠牵连。
────────────────—
枝qí1.歧,旁出。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ī
1、[枝叶]zhī yè
枝子和叶子,也比喻琐碎的情节或话语。
2、[枝条]zhī tiáo
枝子。
3、[树枝]shù zhī
从树的主干或大枝上生长的枝条;特指从主干上生长的枝条。
4、[枝头]zhī tóu
树梢;树枝上。唐 元稹《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诗:“渐到柳枝头,川光始明媚。”宋 翁森《四时读书乐》诗:“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戴望舒《残叶之歌·男子》:“你看,湿了雨珠的残叶,摇摇地停在枝头。”
5、[节外生枝]jié wài shēng zhī
比喻在问题之外又故意岔出新的问题(含贬义)。
6、[荔枝]lì zhī
1.常绿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花绿白色,果实球形或卵形,外皮有瘤状突起,熟时紫红色,果肉白色,多汁,味道很甜,是我国的特产。 2.这种植物的果实。
7、[枝干]zhī gàn
1.树枝和树干。 2.喻大宗与旁支。 3.谓枝附于干。喻关系密切。 4.支干。天干地支。
8、[花枝]huā zhī
1.开有花的枝条。唐 王维《晚春归思》诗:“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明 谢谠《四喜记·花亭佳偶》:“浅印花鞋小,斜插花枝鬢欲烧。”萧红《夏夜》:“她过来似用手打我,嘴里似乎咒我,她依过的那花枝,立刻摇闪不定了。” 2.比喻美女。前蜀 韦庄《菩萨蛮》词:“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宋 张景修《虞美人》词:“旁人应笑髯公老,独爱花枝好。”清 唐孙华《五舫诗为同年狄向涛太史赋》:“花枝斜倚镜臺前,晚妆人倦娇相向。”
9、[枯枝]kū zhī
干枯的树枝。
10、[桂枝]guì zhī
1.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桂枝”指月。唐 卢照邻《明月引》:“横桂枝於西第,绕菱花於北堂。”唐太宗《辽城望月》诗:“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2.“桂林一枝”的省言。喻登科及第。唐 孟浩然《送洗然弟进士举》诗:“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唐 司空曙《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宋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诗:“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元 杨弘道《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诗:“明年桂枝春,兄弟双翱翔。”参见“桂林一枝”。 3.中药名。即肉桂。可作中药。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桂》﹝集解﹞引 陶弘景 曰:“单名桂者,即是牡桂,乃《尔雅》所谓侵木桂也。叶长尺许,花子皆与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心皱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 融州、桂州、交州,甚良。” 4.古代妇女首饰步摇上的饰物。《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
11、[分枝]fēn zhī
1.一茎蘖生数枝。晋 王嘉《拾遗记·前汉下》:“昭帝 始元 元年,穿淋池,广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 2.指从一个学科中派生出来的部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即使是著名数学家,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一个数学的分枝的,也不一定能读懂。”
12、[柳枝]liǔ zhī
1.柳树的枝条。唐 岑参《送怀州吴别驾》诗:“灞上 柳枝黄,壚头酒正香。”元 贯云石《殿前欢》曲:“夜啼乌,柳枝和月翠扶疎。”《红楼梦》第二六回:“不期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巴金《抹布集·第二的母亲》:“白的衣服、红的净水瓶、绿的柳枝,我都记得很清楚。” 2.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后蜀 何光远《鉴诫录·亡国音》:“《柳枝》者,亡 隋 之曲。煬帝 将幸 江都,开 汴河,种柳……有是曲也。”宋 张先《武陵春》词:“看著娇妆听《柳枝》,人意觉春归。” 3.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前蜀 牛峤《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前蜀 张泌《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和歌”)“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 清 万树《词律》卷一。 4.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宋 朱敦儒《柳枝》词:“江 南岸(柳枝),江 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 长安 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5.侍姬名。唐 韩愈 侍姬之名。宋 陈师道《后山诗话》:“﹝ 韩愈 ﹞老有二妓,号 絳桃、柳枝。” 6.侍姬名。唐 白居易 侍姬 小蛮 善舞,腰似柳枝,樊素 善歌《杨柳枝》,因以为两人的昵称。唐 白居易《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唐 白居易《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诗:“往年江外抛 桃叶,去岁楼中别 柳枝。”自注:“樊 蛮 也。”
13、[金枝]jīn zhī
1.帝王子孙的贵称。 2.饰金的灯。
14、[折枝]zhé zhī
1.折取树枝。比喻轻而易举。《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一说枝,通“肢”。拜揖。一说指按摩。 2.花卉画法之一。画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
15、[枝桠]zhī yā
暂未释义
16、[剪枝]jiǎn zhī
谓修整树木的枝丫。
17、[竹枝]zhú zhī
1.竹子的小枝。 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3.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18、[枝丫]zhī yā
枝杈。
19、[枝杈]zhī chà
植物上分杈的小枝子。
20、[枝节]zhī jié
1.比喻有关的但是次要的事情:~问题随后再解决。不要过多地注意那些枝枝节节。 2.比喻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麻烦:横生~。
21、[侧枝]cè zhī
由主枝周围长出的分枝。
22、[枝蔓]zhī màn
1.枝条和藤蔓,比喻事物中烦琐纷杂的次要部分:删除~。 2.比喻烦琐纷杂:文字~,不得要领。
23、[修枝]xiū zhī
切除或割断、砍掉多余的树枝。
24、[嫩枝]nèn zhī
1.通常为细长的树枝或幼嫩的枝条。 2.抽出细长的初生枝(常指有蔓植物的嫩枝)
25、[整枝]zhěng zhī
修剪植物的枝叶,使能更好地生长。
26、[枝子]zhī zi
由植物的主干上分出来的较细的茎。
27、[果枝]guǒ zhī
1.果树上结果实的枝。 2.棉花植株上结棉铃的枝。
28、[干枝]gàn zhī
干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以“甲、丙、戊、庚、壬”和“子、寅、辰、午、申、戌”相配,“乙、丁、己、辛、癸”和“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成六十组,用以纪年、月、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最初用来纪日,后多用来纪年,现农历仍用之。《广雅·释天》:“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也;寅卯为枝,枝者月之灵也。”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窃疑古人以干枝纪日,不以初一、初二纪日。”参见“干”、“干支”。
29、[枝柯]zhī kē
1.枝条。 2.比喻次要的事物。
30、[桠枝]yā zhī
见〖丫枝〗。
31、[插枝]chā zhī
把植物的枝条插入土中,使之生根成长。亦指供栽插用的植物枝条或供瓶插的花枝。
32、[枝接]zhī jiē
用一段枝条作接穗的嫁接方法。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应密接,以利成活。
33、[附枝]fù zhī
树木的分枝。
34、[豆枝]dòu zhī
豆类作物刚收获尚未脱粒的植株。
35、[宗枝]zōng zhī
同“宗支”。《陈书·高祖纪下》:“嫡嗣废黜,宗枝僭诈,天地荡覆,纪纲泯絶。”唐 杜甫《奉赠李八丈曛判官》诗:“我 丈 特英特,宗枝 神尧 后。”《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僕经事两朝,受恩三代,位叨将相,籍係宗枝,赐鈇鉞以专征,徵苞茅而问罪。”宋 张先《感皇恩·安车少师访阅道大资同游湖山》词:“廊庙当时共代工,睢陵 千里远,约过从。欲知宾主与谁同。宗枝内,黄阁旧,有三公。”元 锺嗣成《醉太平》曲:“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 刘九儿 宗枝。”蒲剧《薛刚反朝》第七场:“忠良遭残,宗枝尽丧,唐 室江山俱被你奸贼所掌。”
36、[蟠枝]pán zhī
蟠曲的枝条。
37、[枝拇]zhī mǔ
大拇指上歧生之指。
38、[捻枝]niǎn zhī
见“捻支”。
39、[枝杪]zhī miǎo
树木枝条的梢头。
40、[垂枝]chuí zhī
果树的下垂枝条(如桃树)
近义词
反义词
zhī
1、[干]gàn
1、[干]gān
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2.指干部。3.做。4.能干;有能力的。5.担任;从事。6.事情变坏;糟。~了,钥匙忘在屋里了。
1.古代指盾牌。2.姓。3.冒犯。4.牵连;涉及。5.追求。6.水边。7.天干。8.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9.不用水的。10.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把萝卜晒成~儿。11.空虚;空无所有。12.只具形式的。13.属性词。指拜认的。14.徒然;白。~打雷,不下雨。15.形容说话太直太粗。16.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人难堪。17.慢待;置之不理。
qí
1、[干]gàn
1、[干]gān
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2.指干部。3.做。4.能干;有能力的。5.担任;从事。6.事情变坏;糟。~了,钥匙忘在屋里了。
1.古代指盾牌。2.姓。3.冒犯。4.牵连;涉及。5.追求。6.水边。7.天干。8.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9.不用水的。10.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把萝卜晒成~儿。11.空虚;空无所有。12.只具形式的。13.属性词。指拜认的。14.徒然;白。~打雷,不下雨。15.形容说话太直太粗。16.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人难堪。17.慢待;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