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之桑榆
拼音
shōu zhī sāng yú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hōu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sāng的字 拼音为yú的字 拼音为shou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sang的字 拼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详细解释
- 【解释】: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按字解释
收:收获。
之: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桑:树名。落叶乔木。叶可喂蚕,皮可制纸,果实叫“桑葚”,可以吃,可以酿酒。
榆:树名。榆科植物泛称,种类很多。其中白榆为叶椭圆形或倒卵形,花淡绿而紫。叶、果可食。木材坚固,可制器物或供建筑。树皮纤维柔韧,可代麻。
词典解释
收之桑榆-教育部成語典【台湾】收之桑榆備註頻1書漢語成語考釋詞典號FL00000053870
收之桑榆-中华成语大词典收之桑榆
【拼音】: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释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示例
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赶紧订正宁此,庶几‘~’云。 ★鲁迅《后记》
近义词
亡羊补牢
反义词
歇后语
失之东隅
语法
作宾语、定语;常与“失之东隅”连用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引证
宋-魏了翁--《鹤山全集·一九·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五札》:乃者禁卫之变,几为后魏李唐之失,政幸而收之桑榆,犹可以暂弭目前之忧。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四·致张定西侯书》:得士则过失日闻,嘉言嘉猷日进,以此收桑榆之效不远也。
明-徐渭--《徐文长三集·一五·代贺严公生日又启三首(其一)》: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唐-白居易--《论行营状》:古人云:“收之桑榆,事犹未晚。”
现代-鲁迅--《〈华盖集〉后记》:所以赶紧订正于此,庶几“收之桑榆”云。
故事
宋-魏了翁--《鹤山全集·一九·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五札》:乃者禁卫之变,几为后魏李唐之失,政幸而收之桑榆,犹可以暂弭目前之忧。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四·致张定西侯书》:得士则过失日闻,嘉言嘉猷日进,以此收桑榆之效不远也。
明-徐渭--《徐文长三集·一五·代贺严公生日又启三首(其一)》: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唐-白居易--《论行营状》:古人云:“收之桑榆,事犹未晚。”
现代-鲁迅--《〈华盖集〉后记》:所以赶紧订正于此,庶几“收之桑榆”云。
造句
shōu zhī sāng yú
1、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就是这个道理。
2、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3、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4、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来,只要坚强地活下去,在红尘喧嚣中,她就能如花绽放,一路锦绣。
6、殿下,此番定下之计已不能行,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番我们也不是劳而无功。
7、好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了阴风主,到得了清虚的一件杀器。
8、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动物们自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办法。
9、在近乎疯狂的练习中,他莫名其妙的学会了心意技,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接龙
榆枋之见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里里外外 外攘内安 安营下寨组词
近义词
shōu zhī sāng yú
1、[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2、[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