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
拼音
zhèn lóng fā ku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zhèn的字 拼音为lóng的字 拼音为fā的字 拼音为kuì的字 拼音为zhen的字 拼音为long的字 拼音为fa的字 拼音为kui的字基础解释
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详细解释
- 【解释】: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 【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按字解释
振:振作,奋起。
聋:耳听不见声音。
发:启发,开启。
聩:耳聋。
词典解释
振聋发聩-中華語文大辭典同:振聾發聵
振聋发聩-中华成语大词典振聋发聩
【拼音】:zhèn lóng fā kuì
解释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示例
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近义词
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力量大
英文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引证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七: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迁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
-郑念荣--《龙性堂诗话序》:其自所引论,则皆精切不差,可以振聋开聩。
现代-朱自清--《论标语口号》:这里的“呼”和“唤”,正是一种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
--1980年第7期-《中国青年》:正是他,第一个用马列主义观点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现代-郭沫若--《今昔集·“娜拉”的答案》:然在革命初期总须得有一二壮烈的牺牲以振聋发聩,秋、徐二先烈在这一点上正充分完成了他们作为前驱者的任务。
---《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诰》。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当代-刘心武-八-《如意》:像上面那些听来朴拙而内涵深刻的话语,在那苦闷而紊乱的艰难岁月里,对我起着实实在在的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故事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七: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迁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
-郑念荣--《龙性堂诗话序》:其自所引论,则皆精切不差,可以振聋开聩。
现代-朱自清--《论标语口号》:这里的“呼”和“唤”,正是一种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
--1980年第7期-《中国青年》:正是他,第一个用马列主义观点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现代-郭沫若--《今昔集·“娜拉”的答案》:然在革命初期总须得有一二壮烈的牺牲以振聋发聩,秋、徐二先烈在这一点上正充分完成了他们作为前驱者的任务。
---《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诰》。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当代-刘心武-八-《如意》:像上面那些听来朴拙而内涵深刻的话语,在那苦闷而紊乱的艰难岁月里,对我起着实实在在的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造句
zhèn lóng fā kuì
1、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2、原来大裤衩的学名这么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zhèn lóng fā kuì
1、[发人深省]fā rén shēn xǐng
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2、[醍醐灌顶]tí hú guàn dǐng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3、[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4、[昭聋发聩]zhāo lóng fā kuì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5、[醒聩震聋]xǐng kuì zhèn lóng
犹言振聋发聩。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反义词
zhèn lóng fā kuì
1、[装聋作哑]zhuāng lóng zuò yǎ
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2、[如堕烟海]rú duò yān hǎi
堕:落。好像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