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过半矣
拼音
sī guò bàn yǐ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ī的字 拼音为guò的字 拼音为bàn的字 拼音为yǐ的字 拼音为si的字 拼音为guo的字 拼音为ban的字 拼音为yi的字基础解释
1.指已领悟大半。 2.指事情已获大部分解决。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思:想,考虑,动脑筋。
过:错误。
半:二分之一。
矣:文言助词。
词典解释
思过半矣-中华成语大词典思过半矣
【拼音】:sī guò bàn yǐ
解释
①指已领悟大半。②指事情已获大部分解决。
出处
《周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孔颖达疏:“思虑有益,以过半矣。”
示例
兵垣得人,而疆事~。 ★清·钱谦益《兵科给事中李遇知授徵仕郎制》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
《周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孔颖达疏:“思虑有益,以过半矣。”引证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序》:盖粗言较略,以示一隅,冀悱愤之徒省之,可以思过半矣。
清-钱谦益--《兵科给事中李遇知授徵仕郎制》:兵垣得人,而疆事思过半矣。
隋-王通--《中说·事君》:子谓荀悦,史乎,史乎! 谓陆机,文乎,文乎! 皆思过半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杂言上·评文·一五》:诸如此类,更仆莫数,一隅反之,思过半矣。
清-林昌彝--《(清)林昌彝诗文集··红绡曲·序》:惟以初唐四杰为皮,以长庆为肉,以杜为骨,则于风。
宋-范仲淹--《推委臣下论》:孔子之辨门人,标以四科:一曰德行、二曰政事、三曰言语、四曰文学。以四科辨之,思过半矣。
故事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序》:盖粗言较略,以示一隅,冀悱愤之徒省之,可以思过半矣。
清-钱谦益--《兵科给事中李遇知授徵仕郎制》:兵垣得人,而疆事思过半矣。
隋-王通--《中说·事君》:子谓荀悦,史乎,史乎! 谓陆机,文乎,文乎! 皆思过半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杂言上·评文·一五》:诸如此类,更仆莫数,一隅反之,思过半矣。
清-林昌彝--《(清)林昌彝诗文集··红绡曲·序》:惟以初唐四杰为皮,以长庆为肉,以杜为骨,则于风。
宋-范仲淹--《推委臣下论》:孔子之辨门人,标以四科:一曰德行、二曰政事、三曰言语、四曰文学。以四科辨之,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