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正
拼音
zōng zhè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zōng的字 拼音为zhèng的字 拼音为zong的字 拼音为zheng的字基础解释
姓。详细解释
官名。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
汉 魏 以后,皆由皇族担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宗正, 秦 官,掌亲属。”《国语·鲁语下》“宗室之谋不过宗人” 三国 吴 韦昭 注:“ 昭 谓此宗人则正宗臣也。亦用同姓,若 汉 宗正用诸 刘 矣。”《旧唐书·杜伏威传》:“ 太宗 之围 王世充 ,遣使招之, 伏威 请降, 高祖 遣使就拜 东南道 行臺尚书令、 江 淮 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封 吴王 ,赐姓 李氏 ,预宗正属籍。”参见“ 宗人府 ”。
尊崇,宗仰。
《魏书·逸士传·李谧》:“ 郑康成 汉 末之通儒,后学所宗正。”
表率,楷范。
明 王廷相 《慎言·作圣》:“圣人,道德之宗正,仁义礼乐之宰摄,世固不获见之矣。”
复姓。
唐 有殿中少监 宗正辩 。见《通志·氏族四》。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宗正-中国历史辞典官名。始于秦,汉沿置,九卿之一,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续汉书·百官志三》:“[宗正]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髠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历代职掌略同。唐宋称宗正寺卿;辽称特里袞;金称判大宗正事;元称大宗正府扎尔呼齐;明称宗人令;清称宗令。参见“宗人府”。
官名。秦代始置,漢代沿置,為九卿之一,均由皇族擔任。掌皇室親屬事務,凡宗室皆登記譜牒,以序九族,以別嫡庶,如有罪則除其屬籍。總之是掌宗室人丁名籍、賞罰等事,曆代職務略同。南朝梁稱宗正卿。唐、宋時,因其官署為宗正寺,故其長官稱宗正寺卿,次稱宗正寺少卿。宋代宗正寺形同虛設,另有大宗正司以代其職,以親王為知宗正司事。遼稱特裏袞。金改為大睦親府,長官為判大睦親事。元稱大宗正府,長官稱紮魯忽赤(清改譯為紮爾呼齊)。明、清宗人府置左、右宗正,位在最高長官宗人令、宗令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