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
拼音
tài zǎi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tài的字 拼音为zǎi的字 拼音为tai的字 拼音为zai的字基础解释
1.相传殷置太宰。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详细解释
相传 殷 置太宰。
周 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春秋 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 秦 、 汉 、 魏 皆不置。 晋 以避 司马师 讳,置太宰以代太师。 北周 文帝 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 唐 均无此官。 宋 崇宁 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 靖康 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三代掌馔之官。
《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户右。’” 卢辩 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属。”
明 清 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司农署铨》:“太宰 孙富平 去位,以户部尚书 杨本菴 俊民 署吏部事。”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太宰-中華語文大辭典太宰ㄊㄞˋ ㄗㄞˇtàizǎi職官名:1.商代始置,周代改稱冢宰,統理百官之長。秦、漢、魏皆不置,明、清則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2.古代宮廷中掌管飲食膳饈的官吏。
太宰-辞源3【太宰】官名。1.相傳 殷始置太宰,周亦名冢宰,爲天官之長,輔佐帝王治理國家。ॳѧȱ宰。春秋列國多稱太宰。秦 漢 魏不設。晉避 司馬師諱,改太師爲太宰,職掌不同於 周時冢宰。北周 文帝又依 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 唐無此官。宋 崇寧間曾改左、右僕射爲太宰、少宰。靖康末復故。明 清時也用爲吏部尚書的别稱。參閲 周禮 天官 大宰、通典二十 職官二、文獻通考四八 職官二。2.三代掌膳饌的官吏,亦稱太宰。漢 賈誼 新書 胎教:“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tài zǎi
1、太宰伯嚭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