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夫
拼音
zhōng dài f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zhōng的字 拼音为dài的字 拼音为fū的字 拼音为zhong的字 拼音为dai的字 拼音为fu的字基础解释
1.古代官名。 2.汉官名。备顾问应对。详细解释
古代官名。
周 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荀子·大略》:“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吉事尚尊,丧事尚亲。”《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晋国 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
汉 官名。备顾问应对。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文帝 由是奇 释之 ,拜为中大夫。”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中大夫-汉语大词典中大夫1.古代官名。
●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荀子·大略》:“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
2.汉官名。备顾问应对。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中大夫
官名。秦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大夫,掌论议。东汉于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递减。《宋书·百官志》叙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应系误书。北周依《周礼》设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汉后的九卿、尚书等官。北齐始再有在大夫,与上大夫同为王国官。唐置为文散官第九阶,从四品下,宋为从四品,元丰改制后,以换秘书监,后定为第十二阶,金从四品上,元为从三品升授之阶。明为从三品。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为第五秩,简任,五年七月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zhōng dài fū
1、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