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
拼音
chéng xià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chéng的字 拼音为xiàng的字 拼音为cheng的字 拼音为xia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丞相-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丞相
官名。(1)战国时置相,为百官之长。秦于武王二年(前309)始置左、右丞相。秦统一后,仍置。西汉初,置一丞相,旋改为相国,不久复旧称。建安中又改置丞相。三国、晋、南北朝,置废不常。唐开元中曾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中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有左右丞相,行中书省也有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沿元制设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废。诗文中常以丞相作为宰相的通称。(2)太平天国时置,名目很多,有六官丞相二十四员,每官分正、又正、副、又副。以天官为例,分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地官及春、夏、秋、冬四官仿此。丞相并非执政官,常领兵为大钭。此外有平胡丞相、殿前丞相、东殿丞相、西殿丞相、北殿丞相、翼殿丞相等,均非常设之官,地位也比六官丞相低,其因功赏丞相衔者,地位更低。又女官也有六官丞相。
官名。戰國時期,秦悼武王二年始設左右丞相。至秦朝,中央官吏以丞相、國尉、禦史大夫為最高,時謂三公。丞相作為正式官名,是從秦國開始而在秦朝確立的。丞相制度的確立,完成了戰國以來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重要變化,即徹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使權力進一步集中,君權得到加強。西漢初,改丞相為相國,不久,恢複舊名,與太尉、禦史大夫合稱三公。元壽二年(前1年)改稱大司徒。東漢末複稱丞相。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廢時置,有時叫大丞相或相國,大多由權臣擔任。唐廢丞相,而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等為宰相;又因為這些官的品位高,輕易不授人,而以其他官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義任宰相之職。南宋孝宗時,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元代中書省及行中書省均置左右丞相。明初設丞相,洪武時廢。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