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
拼音
tán笔顺
一 丨 ㇀ 丶 一 丨 𠃍 丨 𠃍 一 一 丨 𠃍 一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tán的字 拼音为tan的字基础解释
见“坛”。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壇-中華語文大辭典壇坛ㄊㄢˊtán1.古代用來舉行祭祀、會盟、誓師等的高臺。[例]天~|地~|登~拜將。2.用土堆砌成的矮平臺。[例]花~。3.某些宗教舉行法事或拜神集會的場所。[例]法~|乩~|神~|醮~。4.講學或發表言論的場所。[例]杏~|講~|網路論~。5.指某些職業、工作的領域或團體統稱。[例]文~|政~|歌~|樂~。
壇-漢語大字典壇
〔坛(一)(1)-(8)〕
《説文》:“壇,祭場也。从土,亶聲。”
(一)tán 《廣韻》徒干切,平寒定。元部。
(1)古时为祭祀而筑的土台。会盟封拜也都设坛,以示郑重。后来逐渐发展为坛上增设阶陛殿堂,成为华丽的建筑群。如:北京的天坛、日坛、月坛、先农坛。《説文·土部》:“壇,祭場也。”段玉裁注:“場有不壇者,壇則無不場也。”《玉篇·土部》:“壇,封土祭處。”《書·金縢》:“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曰:“壇,土堂。”《公羊傳·莊公十三年》:“莊公升壇。”何休注:“土基三尺土階三等曰壇。”唐李賀《白虎行》:“玉壇設醮思冲天,一世二世當萬年。”清洪昇《長生殿·覓魂》:“太上皇十分歡喜,詔於東華門内,依科行法。已結就法壇,今晚登壇宣召。”
(2)土筑成的屋基。《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杜預注:“平地作室,不起壇也。”《楚辭·九歌·湘夫人》:“蓀壁兮紫壇,ࠤۨʳ椒兮成堂。”王逸注:“以蓀草飾室壁,累紫貝為室壇。”
(3)园林庭院中点缀环境的台子。唐盧綸《虢州逢侯釗同尋南觀因贈别》:“放鶴登雲壁,澆花繞石壇。”五代李建勳《和判官喜雨》:“高檻氣濃藏柳郭,小庭流擁没花壇。”
(4)泛指像坛之物。《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郭璞注:“形如人築壇,相累也。成亦重耳。”又《大荒南經》:“(緡淵)有水四方,名曰俊壇。”郭璞注:“水狀似土壇,因名舜壇也。”
(5)庭院。《淮南子·説林》:“腐鼠在壇,燒薰於宫。”高誘注:“楚人謂中庭為壇。”
(6)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如:法坛、戒坛。也指某些会道门设立的拜神集会的组织或场所。如:乩坛;济公坛。
(7)指文艺界、体育界。如:文坛;体坛;乒坛;棋坛。唐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吴中苦雨一百韻》:“文壇如命將,可以持玉鉞。”宋歐陽修《答梅聖俞寺丞見寄》:“文會忝予盟,詩壇推子將。”金元好問《寄英禪師》:“家無儋石儲,氣壓風騷壇。”
(8)指讲学或发表言论的场所。如:讲坛;评坛;论坛。
(9)通“廛(chán)”。《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裏任國中之地”漢鄭玄注:“故書廛或作壇。”
(二)shàn 《集韻》時戰切,去綫禪。元部。
(1)通“墠”。《集韻·णש》:“墠,《説文》:‘野土也;一曰除地祭處。’或作壇。”《禮記·曲禮下》:“大夫、士去國,踰竟,為壇位,鄉國而哭。”鄭玄注:“壇位,除地為位也。”陸德明釋文:“壇,音善。”《詩·鄭風·東門之墠》“東門之墠”唐孔穎達疏:“徧檢諸本,字皆作‘壇’,《左傳》亦作‘壇’。其《禮記》、《尚書》言壇、墠者,皆封土者謂之壇,除地者謂之墠。壇、墠字異,而作此‘壇’字,讀音曰墠,蓋古字得通用也。今定本作‘墠’。”
(2)通“ਭ֢\u001D。伐击。《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暴内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俞樾平議:“《説文·金部》:‘ਭ֯܌伐擊也。’疑‘壇’即‘ਭ֢\u0019之假字,蓋亦攻伐之名。與上文‘賊賢害民則伐之’,義相近也。”
(3)通“嬗”。传。《淮南子·要略》:“人間者,所以觀禍福之變,察利害之反,鑽脈得失之跡,標舉終始之壇也。”俞樾平議:“壇,當讀為嬗。《説文·女部》:‘嬗,一曰傳也。’《精神篇》:‘以不相同形相嬗也。’高注曰:‘嬗,傳也。’終始之嬗,即終始之傳。作壇者,叚字也。”
(三)dàn 《集韻》徒案切,去翰定。
〔壇曼〕也作“壇漫”。宽广貌。《集韻·换韻》:“壇曼,寬廣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引《子虚賦》:“其南則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司馬貞索隱引司馬彪云:“壇曼,平博也。”《漢書·司馬相如傳》引《子虚賦》此文,顔師古注云:“壇曼,寬廣之貌也。”《文選·揚雄〈甘泉賦〉》:“平原唐其壇漫兮,列新雉於林薄。”李善注:“《子虚賦》曰:‘案,衍壇漫。’”
(四)tǎn 《集韻》儻旱切,上旱端。元部。
(1)通“坦”。平坦;光明。《集韻·緩韻》:“坦,平也,明也。或从亶。”《莊子·至樂》:“養鳥者,宜栖之深林,遊之壇陸。”于省吾新證:“壇應讀作坦,猶袒之作襢,但之作儃也。‘遊之壇陸’,與上句‘栖之深林’相對為文。”
(2)通“嘽”。众多的样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鑽羅列聚,叢以蘢茸兮,衍曼流爛,壇以陸離。”裴駰集解引徐廣曰:“壇,音坦。”《漢書》“壇”作“痑”。王先謙補注:“壇,痑,皆嘽借字。《詩·小雅》:‘戎車嘽嘽。’傳:嘽嘽,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