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
拼音
jiǔ pǐn zhōng zhèng zh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iǔ的字 拼音为pǐn的字 拼音为zhōng的字 拼音为zhèng的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jiu的字 拼音为pin的字 拼音为zhong的字 拼音为zheng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九品中正制 -中国文化史辞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東漢末年,曹操當權,提倡“唯才是舉”,凡“有治國用兵之術”以及“高才異質”者予以拔用。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繼為魏王,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建立了“九品官人法”,把唯才是舉的選官原則制度化。其辦法是在朝廷選擇“賢有識鑒”的官員,兼任本郡的“中正”官,負責察訪與他們同籍的散在各地的士人,評列為從上上到下下九品(等),每十萬人推舉一人,作為吏部任官的依據。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基本上掌握在聲望較高的中正官手中,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以定品第。曹芳時,司馬懿當政,於各州設大中正,由世族豪門擔任,取士原則以“家業”為重。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成為世族地主操縱政權的工具。隋文帝時,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