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
拼音
nǎi笔顺
㇌ 丿横折折折钩与撇画同斜,撇画稍短。整体宽窄适中,斜中求正。
同音字
拼音为nǎi的字 拼音为nai的字基础解释
1.是:失败~成功之母。 2.连词。于是:因时间仓促,~作罢。 3.副词。才:唯虚心~能进步。 4.文言副词。竟:~至如此。 5.文言人称代词。你;你的:~翁(你的父亲)。详细解释
是,就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只,仅仅 。
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却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可是,然而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动〉
〈副〉
〈连〉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乃-汉语大词典乃(参见迺)
乃(I)n?i
ㄋㄞˇ
〔《广韵》奴亥切,上海,泥。〕
1.代词。你;你的。
●《书·舜典》:“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孔传:“乃,汝。”
●《左传·僖公十二年》:“往践乃职,无逆朕命。”
2.代词。其,他的。
●《后汉书·宋汉传》:“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勋,引登九列。”
●《红楼梦》第四回:“令其读书,较之乃兄,竟高十倍。”
●茅盾《锻炼》三:“便是深知乃兄为人的仲平也觉得这样的‘好整以暇’未免过了点分。”
3.代词。如此;这样。
●《庄子·大宗师》:“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王先谦集解:“乃,犹言如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车骑问谢公:‘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4.副词。就是;原来是;才是。
●《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
●清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辞》:“危险而不知危险,是乃真危险。”
5.副词。却。
●《书·康诰》:“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
●《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唐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吾乡三十年前冬至节祀先贺岁,与除夕、元旦同,近乃不行,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叶圣陶《穷愁》:“后至者乃弗及遁。”
6.副词。竟然;居然。
●《战国策·齐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晋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宋张俞《骊仙记》:“安禄山夷狄贱物,受恩主上,蒙爱贵妃,乃敢悖慢如此!”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鳌拜》:“以势焰熏灼之权奸,乃执于十数小儿之手。”
7.副词。尚且。
●《书·大诰》:“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夫政不平也,乃斩伐四国,而说二人乎?”
8.副词。岂;难道。
●《左传·襄公三十年》:“或主彊直,难乃不生?”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乃,犹宁也……虽或主彊直之人,宁不生难乎?”
●《公孙龙子·迹府》:“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
9.副词。仅仅;只。
●《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高诱注:“乃犹裁也。”
●《史记·项羽本纪》:“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10.副词。才。
●《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战国策·齐策四》:“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超然琅邪二台》:“又台下入海十余里,复有一碑,每海潮退时,乃可见。”
11.副词。始;刚刚。
●《大戴礼记·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
●王聘珍解诂:“乃,始也。”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
●汉贾谊《新书·亲疏危乱》:“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乃启其口,匕首已陷于胸矣。”
12.连词。表并列。而;又。
●《庄子·养生主》:“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3.连词。表进层。而且。
●《战国策·韩策二》:“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非直不予,乃少恶之。”
14.连词。表选择。还是。
●《汉书·文帝纪》:“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15.连词。表承接。于是。
●《书·尧典》:“乃命羲和。”
●蔡沈集传:“乃者,继事之辞。”
●《史记·陈涉世家》:“守丞死,乃入据陈。”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未几而庙门启,乃燃香烛入拜。”
16.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
●《三国演义》第六六回:“今已得益州,则荆州自应见还,乃皇叔但肯先割三郡。”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史记汉书二》:“使在后世,岂不以妄诞得罪,乃帝反伟之。”
17.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书·盘庚中》:“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乃,犹若也……言汝万民若不生生也。”
●《荀子·成相》:“思乃精,志之荣。”
●汉王符《潜夫论·明忠》:“乃张重利以诱民,操大威以驱之,则举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汤火而不难。”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乃必欲周旋于此胶彼膝之中以博宪章之余名,此俗儒之剿说也。”
18.助词。无义。
●《书·大禹谟》:“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礼记·杂记下》:“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
郑玄注:“夫曰乃某,卜葬其妻某氏。”
●孔颖达疏:“乃者,言之助也。妻卑,故假助句,以明夫之尊也。”
●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遂与六曹豪吏,姑熟贤者,乃缁乃黄,凫趋梵庭,请扬宰君之鸿美。”
19.通“仍”。
●《国语·吴语》:“边遽乃至。”
●汪远孙发正:“乃读为仍。《尔雅·释诂》:‘仍,乃也。’《说文》:‘仍从乃声。’二字古同声通用。”
●《史记·匈奴列传》:“汉复遣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骑,乃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
●《汉书》乃作“仍”。
乃(II)?i
ㄞˇ
〔《洪武正韵》依亥切,上解〕
见“欸乃”。
●《洪武正韵·上解》:“款乃,桌船相应声。”
●《正字通·丨部》:“按,款乃本作欸乃,今行舟摇橹戛轧声似之。柳宗元诗:欸乃一声山水绿。元结《湖南欸乃曲》读如矮霭是也。”
乃 nǎi
① 代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② 代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③ 动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④ 副竟然;却。《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 副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 ⑥ 副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⑦ 副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⑧ 副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以千数。” ⑨ 连于是;就。《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nǎi
1、[乃是]nǎi shì
是;就是。
2、[此乃]cǐ nǎi
这就是。
3、[乃至]nǎi zhì
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这本来是需要几年~十几年才能完成的工程,现在一年就完成了。
4、[乃尔]nǎi ěr
指示代词。如此;像这样:何其相似~!
5、[无乃]wú nǎi
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不以为然的意思,跟“岂不是”相近,但语气比较和缓:~不可乎?
6、[乃蛮]nǎi mán
1.也称乃蛮部,一作奈曼。古族名。 2.蒙语“八”。
7、[至乃]zhì nǎi
1.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言甚至,竟至。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8、[若乃]ruò nǎi
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9、[普乃]pǔ nǎi
鲜卑 的姓氏。
10、[乃比]nǎi bǐ
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特别能调侃别人,或者在与别人的交谈中经常说一些幽默并且讽刺他人的话,可贬义可褒义。
11、[遂乃]suì nǎi
于是,就。
12、[乃若]nǎi ruò
至于。
13、[然乃]rán nǎi
犹然后。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象》:“夫能通古今,别然不,然乃能服此也。”汉 王充《论衡·讲瑞》:“三年之后,然乃知之。”
14、[你乃]nǐ nǎi
骂人的词汇。
15、[乃在]nǎi zài
犹乃才。仅仅。在,通“才”。
16、[何乃]hé nǎi
1.怎能,何能。 2.何况。 3.何故,为何。
17、[乃心]nǎi xīn
思念,怀念。
18、[乃者]nǎi zhě
1.从前;往日。 2.近时。 3.迺者:犹曩者。往日。
19、[禾乃]hé nǎi
“秀”的析字。
20、[顾乃]gù nǎi
却;反而。
21、[乃郎]nǎi láng
1.旧时称人家的儿子。 2.旧时女子称丈夫或情人。
22、[乃老]nǎi lǎo
犹言其父。
23、[乃今]nǎi jīn
1.而今;方今;如今。《左传·襄公七年》:“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庄子·在宥》:“躬身求之,乃今也得。”成玄英 疏:“立身以来,方今始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 比干 剖心,子胥 鴟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金 元好问《范宽秦川图》诗:“乃今得子胸中 秦,作诗一笑君应闻。”清 方苞《与刘函三书》:“僕闻而慨然以为不使不仁加乎其身,乃今復有其人!” 2.迺今:而今,如今。《汉书·邹阳传》:“臣闻 比干 剖心,子胥 鴟夷,臣始不信,迺今知之。”
24、[而乃]ér nǎi
1.连词。表示承接。犹然后。《史记·吕不韦列传》:“乃往见 子楚,説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 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汉 王充《论衡·初禀》:“当 汉祖 斩大蛇之时,谁使斩者?岂有天道先至,而乃斩之哉?勇气奋发,性自然也。” 2.连词。表示转折或另起话题。南朝 宋 宗炳《明佛论》:“夫一局之弈,形算之浅,而 弈秋 之心,何尝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见,妄抑大猷,至独陷神於天穽之下,不以甚乎?”宋 叶适《始议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明 方孝孺《豫让》:“苟遇知己,不能扶危於未乱之先,而乃损躯殞命於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鲁迅《书信集·致许广平》:“而乃年届结束,南北东西;虽尺素云能通,或下问之不易。”
25、[终乃]zhōng nǎi
最终是。终:终结、结束,极限、停止、尽头等。
26、[已乃]yǐ nǎi
副词。旋即,不久。
27、[乃眷]nǎi juàn
1.《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顾。”郑玄笺:“乃眷然运视西顾。”后以“乃眷”喻关怀。 2.他的妻子。
28、[乃其]nǎi qí
于是;就。
29、[到乃]dào nǎi
“去哪里?上哪里去”。
30、[乃翁]nǎi wēng
1.你的父亲。 2.他的父亲。
31、[尔乃]ěr nǎi
1.这才;于是。汉 应劭《<风俗通义>序》:“周秦 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籍奏之,藏於祕室。及 嬴氏 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 人 严君平 有千餘言,林閭翁孺 才有梗概之法。扬雄 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三国志·魏志·杨阜传》:“吴 蜀 以定,尔乃上安下乐,九亲熙熙。”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与乎 阳林,流眄乎 洛川。”南朝 梁 何晏《景福殿赋》:“既穷巧於规摹,何彩章之未殫?尔乃文以朱緑,饰以碧丹,点以银黄,烁以琅玕。” 2.更端发语词,无义。汉 班固《西都赋》:“尔乃正殿崔嵬,层构厥高,临乎 未央。”晋 张协《七命》:“尔乃六禽殊珍,四膳异肴,穷海之错,极陆之毛。”唐 李白《大鹏赋》:“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
32、[欸乃]ǎi nǎi
拟声词。行船摇桨或摇橹的声音:~一声山水绿。
33、[乃情]nǎi qíng
竭诚。
34、[乃耳]nǎi ěr
同“乃尔”。《三国志·吴志·孙韶传》:“二人议曰:‘伯海 与将军疎远,而责我乃耳。’”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不受,曰:‘何必乃耳。’”
35、[不乃]bù nǎi
无乃,岂不。
36、[或乃]huò nǎi
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37、[乃公]nǎi gōng
1.傲慢的自称语。犹今言你老子。 2.你的父亲。 3.迺公:对人自称的傲慢语。
38、[焉乃]yān nǎi
亦作“焉廼”。连词。于是。
39、[乃堂]nǎi táng
他的母亲。
40、[来乃]lái nǎi
唐 时 骠国 乐曲名。又名“鬭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