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拼音
cǎi笔顺
丿 丶 丶 丿 一 丨 丿 ㇏同音字
拼音为cǎi的字 拼音为cai的字基础解释
1.摘取。2.选取;搜集。3.挖取。4.神态;精神。详细解释
〈动〉
(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同本义
采,捋取也。——《说文》。字俗作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周南·关雎》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诗·邶风·谷风》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行以肆夏,趋以采荠。——《周礼·乐师》。司农注:“乐名。或曰皆逸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 陶渊明《饮酒》
又如:采花;采果子;采及葑菲(对别人征求意见时的谦辞)
引申为采集;搜集
古有采诗之官。——《汉书·艺文志》
又如:采兰赠药;博采众长;广收薄采;采了200多种矿样;采药;采珍珠;采铁;采金;采气;采油
挑选;采纳
纳采。——《仪礼·士昏礼》
昏礼始纳采。谓采择其可者也。——《礼记·坊记》注
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资治通鉴》
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名〉
多色的丝织品。后来写作“綵”
衣必文采,食必梁肉。——汉· 晁错《论贵粟疏》
引申为彩色。后写作“彩”
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孟子·梁惠王上》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采缯(彩色丝织品);采服(彩色的衣服);采章(绘有彩色图案的旌旗、车舆及服饰)
文章的词藻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
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气 。
如:兴高采烈
神色;神态 。
如:风采
彩头,赌注 。
如:采头(赌注。采:骰子的点色。掷出得胜的点色,称“得采”、“喝采”)
另见 cài
寀、埰 cài
〈名〉
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 ,又叫采邑,食邑,采地
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礼记·礼运》
西采雍梁。——《法言·重黎》。注:“食税也。”
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
古九畿之一 。
如:采圻(采畿。九畿之一)
另见 cǎi
1. 采 [cǎi]
- 采 [cǎi]
(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同本义
采,捋取也。——《说文》。字俗作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周南·关雎》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诗·邶风·谷风》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行以肆夏,趋以采荠。——《周礼·乐师》。司农注:“乐名。或曰皆逸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 陶渊明《饮酒》
又如:采花;采果子;采及葑菲(对别人征求意见时的谦辞)
引申为采集;搜集
古有采诗之官。——《汉书·艺文志》
又如:采兰赠药;博采众长;广收薄采;采了200多种矿样;采药;采珍珠;采铁;采金;采气;采油
挑选;采纳
纳采。——《仪礼·士昏礼》
昏礼始纳采。谓采择其可者也。——《礼记·坊记》注
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资治通鉴》
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多色的丝织品。后来写作“綵”
衣必文采,食必梁肉。——汉· 晁错《论贵粟疏》
引申为彩色。后写作“彩”
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孟子·梁惠王上》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采缯(彩色丝织品);采服(彩色的衣服);采章(绘有彩色图案的旌旗、车舆及服饰)
文章的词藻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
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气 。
如:兴高采烈
神色;神态 。
如:风采
彩头,赌注 。
如:采头(赌注。采:骰子的点色。掷出得胜的点色,称“得采”、“喝采”)
另见 cài
寀、埰 cài
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 ,又叫采邑,食邑,采地
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礼记·礼运》
西采雍梁。——《法言·重黎》。注:“食税也。”
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
古九畿之一 。
如:采圻(采畿。九畿之一)
另见 cǎi
〈动〉
〈名〉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采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采采ㄘㄞˇ ㄘㄞˇcǎi cǎi美好、繁盛的樣子。《文選.禰衡.鸚鵡賦》:「采采麗容,咬咬好音。」清.文廷式〈賀新郎.別擬西州曲〉詞:「采采芙蓉愁日暮,又天涯芳草江南綠。」
采采-汉语大词典采采犹言采了又采。
●南朝齐陶功曹《采菱曲》:“采采讵盈匊,还望空延伫。”匊,一本作“掬”。
采采(2)1.犹事事。
●《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孔传:“载,行。采,事也。称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为验。”
2.茂盛,众多貌。
●《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传:“采采,犹萋萋也。”
●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获根于兹。”
●南朝宋谢灵运《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获云浮。”
●明高启《菊邻》诗:“采采霜露余,繁英正鲜新。”一说,灿灿青青、活鲜鲜貌。见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
3.华饰貌。
●《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朱熹集传:“采采,华饰也。”
●明唐寅《题菊花》诗之一:“御袍采采杨妃醉,夜半扶归挹露华。”
4.形容美妙的乐声。
●《文选·嵇康<琴赋>》:“英声越发,采采粲粲。”
吕向注:“采采粲粲,英声貌。”
●唐孟郊《清东曲》:“采采《清东曲》,明眸艳珪玉。”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cǎi
1、[采莲]cǎi lián
1.即《采莲曲》。 2.即《採莲曲》。
2、[采花]cǎi huā
1.折花。 唐 李白 《于阗采花》诗:“ 于闐 採花人,自言花相似。” 2.旧时指夜入人宅,奸污妇女。《三侠五义》第六二回:“细细打听,方才知道是个最爱採花的恶贼。”
3、[采茶]cǎi chá
采摘茶叶。
4、[采用]cǎi yòng
认为合适而使用:~新工艺。~举手表决方式。那篇稿子已被编辑部~。
5、[采风]cǎi fēng
古指搜集民歌。现也指演员或作家等下到基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风:古指民歌。
6、[采取]cǎi qǔ
1.选择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守势。~紧急措施。 2.取:~指纹。
7、[采访]cǎi fǎng
选择一定对象访问,以搜集所需资料(多指新闻记者的活动):~新闻。
8、[采购]cǎi gòu
1.选择购买(多指为机关或企业):~员。~建筑材料。 2.担任采购工作的人:他在食堂当~。
9、[采集]cǎi jí
收集;搜罗:~标本。~民间歌谣。
10、[风采]fēng cǎi
1.人的仪表举止(指美好的);神采:~动人。也作丰采。 2.文采。
11、[采摘]cǎi zhāi
摘取(花儿、叶子、果子):~葡萄。~棉花。
12、[开采]kāi cǎi
挖掘(矿物):~石油。~地下资源。
13、[采暖]cǎi nuǎn
通过设计建筑物的防寒取暖装置,使建筑物内部得到适宜的取暖温度。
14、[采光]cǎi guāng
通过设计门窗的大小和建筑物的结构,使建筑物内部得到适宜的自然光照。
15、[采纳]cǎi nà
接受(意见、建议、要求):~群众意见。
16、[采矿]cǎi kuàng
把地壳中的矿物开采出来。有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两类。
17、[采样]cǎi yàng
采集样品;取样:食品~检查。
18、[采写]cǎi xiě
采访并写出:好人好事,要及时~,及时报道。
19、[采收]cǎi shōu
采摘收获;采集收取。
20、[采石]cǎi shí
从石场开采石料头、大理石或石板等的事务、职业或行动。
21、[采掘]cǎi jué
挖取;开采(矿物):~金矿。加快~进度。
22、[采伐]cǎi fá
在森林中砍伐树木,采集木材:~林木。
23、[神采]shén cǎi
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飞扬。~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24、[采油]cǎi yóu
开采地下的石油。
25、[采煤]cǎi méi
把有价值的煤从地壳中挖掘出来。
26、[尼采]ní cǎi
词语解释◎ 尼采 Ní 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歌颂战争。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根据。他以“太阳”自命,后发疯而死
27、[采信]cǎi xìn
相信(某种事实)并用来作为处置的依据:被告的陈述证据不足,法庭不予~。
28、[采食]cǎi shí
谓古代公卿大夫依靠封地为生。
29、[采药]cǎi yào
1.见“采药”。 2.亦作“采葯”。谓采集药物。亦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遂携其妻子登 鹿门山,因采药不反。”唐 李白《悲清秋赋》:“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託些,吾将采药於 蓬丘。”宋 苏轼《秀州报本禅院乡僧》诗:“明年采药 天台 去,更欲题诗满 浙 东。”清 刘献廷《赠张铁桥先生》诗:“还期徧走 齐州 地,同作 天台 采葯人。”清 钱金甫《赠魏惟度》诗:“偶停 司马 游 梁 骑,暂作 嵩山 采药人。”
30、[采买]cǎi mǎi
选择购买(物品)。
31、[采撷]cǎi xié
1.采摘:~野果。 2.采集。
32、[采制]cǎi zhì
1.采集加工:~春茶。 2.采访并录制:~电视新闻。
33、[采区]cǎi qū
开挖矿石的地方。
34、[采办]cǎi bàn
采购;置办:~年货。
35、[精采]jīng cǎi
1.亦作“精彩”。精神;神采。 2.犹文采。 3.光辉。 4.形容事物佳妙出色。
36、[纳采]nà cǎi
古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鴈。”贾公彦 疏:“纳采,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汉书·平帝纪》:“﹝ 元始 ﹞三年春,詔有司为皇帝纳采 安汉公 莽 女。”
37、[采桑]cǎi sāng
1.乐府相和曲名。此曲始出于《陌上桑》,南朝 宋 鲍照、梁 简文帝、陈后主 等均有此曲,名《採桑》。后人多所仿效。 2.乐府清商曲名。属西曲,又称《採桑度》。亦为舞曲名。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採桑度>序》。 3.乐府近代曲名。《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採桑>序》:“《乐苑》:‘《採桑》,羽调曲。又有《杨下採桑》。’按《採桑》本清商西曲也。”唐 张祜 有此作。 4.谓采摘桑叶。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罗敷 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5.古乐曲名。明 胡震亨《唐音癸籤·乐通二》:“《采桑》,晋 清商西曲。羽调。唐 有大曲。”参见“采桑子”。 6.古 黄河 津渡名。在今 山西 乡宁 西。《左传·僖公八年》:“晋 里克 帅师,梁由靡 御,虢射 为右,以败 狄 于 采桑。”杜预 注:“平阳 北 屈县 西南有 采桑津。”
38、[采气]cǎi qì
将地下含气层中的天然气采集到地面的工艺方法。须根据气藏情况布置钻孔,让气流顺利地从气井流到地面,并经处理后进入集气管网。
39、[采薇]cǎi wēi
1.殷 末,孤竹君 二子 伯夷、叔齐,反对 周武王 伐 纣,曾叩马而谏。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农、虞、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晋 葛洪《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唐 王维《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宋 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不见採薇之老。”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2.《诗·小雅》篇名。《〈诗〉序》:“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清 姚鼐《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3.《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 灭 殷 之后,“伯夷、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三国 魏 嵇康《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唐 杜甫《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4.指亡国。黄人《<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40、[综采]zōng cǎi
多方摘取。
cài
1、[采邑]cài yì
1.也叫食邑、采地、封地。 2.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封地的租税收入,作为卿大夫的俸禄。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秦汉后的采邑,只是把封地的赋税拨给受封者,作为其俸禄的“食邑”。 3.欧洲封建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或功臣的领地。
2、[采地]cài dì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奴隶)。也叫采邑。